
氣勢廣大貌;廣闊無邊貌。《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傳贊》:“至 甫 ,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餘謂佛,西方之達人也,其言汪茫漫誕,貫生死鬼神,無有濱涯。” 清 劉大櫆 《漱潤樓記》:“湖水汪茫,田塍如畫。”
“汪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汪茫”形容氣勢廣大、廣闊無邊的狀态,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或抽象概念的宏大感。例如: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強調空間或精神層面的廣闊性,如描寫自然景觀、思想境界等。名字中若含此詞,則寄寓包容、堅韌等品質。
提示:該詞屬書面語,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深度文本。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新唐書》等文獻。
汪茫指的是廣闊無垠、遼闊無邊的樣子,形容空間或視野開闊、無邊無際。
汪茫的簡化字形是“廣”,它的左邊是“丨”(丨是豎線,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廣的右邊是“土”(又稱為土部),它是一個基本的漢字部首,表示與土地、農業、鄉村等相關的意義。
汪的筆畫數為3劃,茫的筆畫數為12劃。
《說文解字》中解釋,“汪,水滿也”,指的是水面達到極限的樣子。而茫表示看不見邊際、不清楚的狀态。因此,汪茫的含義是指廣闊無邊、無邊無際。
在繁體字中,“汪”保持不變,“茫”的寫法為“霘”。拓展了文化交流渠道的現今社會,使用繁體字的場合越來越少。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不同。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漢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上,這些古老的文字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思想。
有關汪茫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在古代文獻中并未找到相關記錄。
1. 在大海的盡頭,我看見了一片汪茫的天空。
2. 山區的風景十分壯美,山脈在我面前延伸得汪茫無際。
3. 在這片草原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汪茫和宏偉。
1. 汪洋:指的是遼闊無邊的海洋。
2. 茫然:形容迷惘、困惑,無所適從的狀态。
3. 浩渺:指廣闊遼闊的景象或感覺。
4. 悠遠:指時間或空間的距離遙遠。
浩渺、遼闊、廣袤、無垠、無際、廣漠
狹小、局限、狹窄、有限、狹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