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質的意思、附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質的解釋

猶委質。歸附臣服。《三國志·蜀志·劉焉劉璋傳論》“ 璋 才非人雄”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璠 曰:“ 張松 、 法正 ,雖君臣之義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質,進不顯陳事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質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分古今兩個維度闡釋其權威釋義:


一、現代漢語釋義

指依附于本質或載體,強調事物存在的基礎性關聯。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定義:

“附質”指事物依附于其根本屬性或物質載體,常見于哲學與語言學讨論中。

例:文化符號需附質于具體的社會實踐才能傳遞意義。


二、古漢語釋義

在先秦文獻中多表交付人質以示臣服,屬政治盟約行為。

典出《左傳·隱公三年》:

“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此處“質”即人質,“附質”意為通過抵押人質建立依附關系。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商務印書館官網(可查詢書目信息)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王力主編,中華書局出版。

    中華書局古籍庫(提供學術文獻檢索)

注:古籍釋義需結合上下文,現代用法多見于學術論述。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圖書館平台驗證具體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

“附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附質”意為歸附臣服,尤其指古代臣子通過特定儀式(如“委質”)表達對君主的效忠。該詞強調依附與獻禮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政治效忠關系。

二、出處與引證

出自《三國志·蜀志·劉焉劉璋傳論》,裴松之注引晉代張璠的評論:“張松、法正,雖君臣之義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質,進不顯陳事勢。”此例中,“附質”指張松、法正歸附劉備的行為,體現臣服之意。

三、結構與詞義解析

四、相關詞語與擴展

“附質”多用于曆史語境,描述古代政治效忠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應用場景或延伸含義,可參考《三國志》及相關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思如潮晻忽按軍暴崩材大難用才行豺舅常安稱臣成立癡愛疇勞都撚子方滋未艾縛茆過更國慶日猴子跳晦闇慧海蕙折蘭摧僭上桀俊即鹿無虞金隧距絶苦功略屬領頭軨軒淋淋拉拉六氣律條密接納悶兒憑證前堂清醇情想情冤欽能确固鵲瑞人胞柔癕入聲僧寶失饪霜漚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松柏寒盟沓亂藤角紙題染旺年惟命是從無有鄉險陂韱察銷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