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斬衰服的帽纓。《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 賈公彥 疏:“雲冠繩纓者,以六升布為冠;又屈一條繩為武,垂下為纓……則知此繩纓不用苴麻用枲麻。”《禮記·喪服四制》:“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 孫希旦 集解:“繩纓,斬衰冠之纓。” 漢 班固 《白6*虎通·喪服》:“布衰裳麻絰,箭笄繩纓,苴杖為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繩纓漢語 快速查詢。
“繩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定義
指古代“斬衰”(最重的喪服)中用于固定喪冠的麻制帽帶,屬于喪禮服飾的重要部分。其材質為枲麻(粗麻),區别于普通帽纓的裝飾性,凸顯喪事的莊重與哀悼。
文獻依據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繩纓”可比喻“重要職位或責任”,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推測可能是基于“繩”象征約束、“纓”象征冠帶的聯想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現代衍生義。
在古籍中,“繩纓”主要指喪服帽帶,屬禮制術語;現代語境下需注意是否存在比喻用法,建議優先依據《儀禮》《禮記》等經典文獻理解。
繩纓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系在帽子、衣物或其他物件上,有裝飾作用的細繩或細帶。具體定義和用法如下:
繩纓(shéng yīng):系在帽子、衣物或其他物件上,有裝飾作用的細繩或細帶。
繩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纟和缶,共有12個筆畫。
繩纓一詞來源于古代帽子上的裝飾性細繩或細帶。這些繩纓用于固定帽子形狀,同時也給帽子增添了一些裝飾性。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引申為系在其他物件上的細繩或細帶。
繁體字“繩縈”也是繩纓的意思。
在古代,繩纓的寫法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古漢字中的“繩”字以兩個“纟”字相連組成,“纓”字則以“纟”和“甬”相連接。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1. 他頭上系着一條金絲繩纓的黑色禮帽。
2. 她的軍帽上裝飾着一對紅色的繩纓。
繩索、繩網、繩梯、絲繩、繩結。
帶子、帶、繩子。
解開、松散、脫落。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繩纓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此外,我們還了解到了一些與繩纓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