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斬衰服的帽纓。《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 賈公彥 疏:“雲冠繩纓者,以六升布為冠;又屈一條繩為武,垂下為纓……則知此繩纓不用苴麻用枲麻。”《禮記·喪服四制》:“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 孫希旦 集解:“繩纓,斬衰冠之纓。” 漢 班固 《白6*虎通·喪服》:“布衰裳麻絰,箭笄繩纓,苴杖為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繩纓漢語 快速查詢。
繩纓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由“繩”和“纓”兩個部件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系冠的絲帶與冠纓的總稱”,特指古代貴族冠飾中用于固定冠冕的編織裝飾物。其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構成與功能
“繩”指絲線編織的帶狀物,具有約束功能;“纓”本指系冠的垂帶。《周禮·夏官》記載“玉冠五采纓”,鄭玄注曰“纓以組繩為之”,說明繩纓是禮制中固定冠冕的核心部件,通過編織工藝将玉石、絲線與冠體相連。
二、禮制等級象征
《禮記·玉藻》将繩纓材質分為“朱、素、缁”三色,對應公侯、大夫、士的等級差異。漢代《釋名·釋首飾》詳述“纓,頸飾也,自上而下系于頸”,印證了繩纓在服飾制度中的階級标識功能。
三、文化衍生含義
隨着時代演變,繩纓逐漸衍生出“規範”“約束”的抽象含義。《春秋繁露》載“禮者,繩纓之制也”,此處借冠飾的規整象征禮法秩序,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詞義轉化規律。
“繩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定義
指古代“斬衰”(最重的喪服)中用于固定喪冠的麻制帽帶,屬于喪禮服飾的重要部分。其材質為枲麻(粗麻),區别于普通帽纓的裝飾性,凸顯喪事的莊重與哀悼。
文獻依據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繩纓”可比喻“重要職位或責任”,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推測可能是基于“繩”象征約束、“纓”象征冠帶的聯想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現代衍生義。
在古籍中,“繩纓”主要指喪服帽帶,屬禮制術語;現代語境下需注意是否存在比喻用法,建議優先依據《儀禮》《禮記》等經典文獻理解。
暗娼黯漠邊師敝鬼比近部堂參定參看撮科打哄打磨彈黜敦勵放空炮方書泛商流羽翡帱狗尿苔鼓合寒戀重衾诃砭翚褕火景建都景征金窠九功舞跼促抗震枯尅連駕柳青娘六月霜流藻龍纛論倫羅舞毛戴冒花牛牲碰命乞借清品七十二融丘散件少揚升陽殿十室九匮殊瑰輸錢寺曹司察澌滅唐音提鈴嚏噴文禽文章伯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