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诃砭的意思、诃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诃砭的解釋

呵責。砭,通“ 貶 ”。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接識》:“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 劉昞 注:“度在伺察,故悅譴訶之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诃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來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國劉劭的《人物志·接識》:“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意為善于評價他人者,通過觀察指出缺點,但可能忽略對方獨特的才能。

三、使用場景

  1. 古代語境:多用于形容直言不諱的批評,尤其指針對他人過失的嚴厲指責,如《人物志》中的用法。
  2. 現代引申:雖然詞彙本身已不常用,但其“通過批評促人改進”的内涵仍適用于教育、人際交往等領域。

四、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詞典的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诃砭的意思

诃砭(hē biā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嘲諷、挖苦。它通常用于形容以言語或文字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諷刺、嘲笑、調侃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诃砭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讠和石,部首為讠,意為言辭,也是“諷”字的部首;部首為石,則是事物的象形字。在《康熙字典》中,诃砭的總筆畫數為18。

來源

诃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道》一章中。在古代,人們常以言辭對抗對手,通過诃砭可以傳達出對他人的調侃和不滿。

繁體

《诃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詬砭」。繁體字是正體字通過演變而來,現在仍然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變化,诃砭最早的字形可以追溯到小篆字體。在小篆中,诃砭的寫法為「訶讖」,其中的「訶」表示譏諷,「讖」表示預言。後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态。

例句

1. 他經常诃砭他人的缺點,卻從未自省過自己的問題。

2. 這篇文章充滿了诃砭和諷刺,讓人讀後深感不悅。

3. 诃砭别人不是一個好的交際方式,可能會引起矛盾和争吵。

組詞

1. 诃砭者:指進行诃砭行為的人。

2. 诃砭語:指用于诃砭的言辭或文字。

3. 诃砭風格:指具有嘲諷、諷刺的獨特寫作風格。

近義詞

1. 嘲笑:強調用笑聲、輕蔑的語言或行為來譏諷他人。

2. 諷刺:含有譏諷、諷刺意味的辭章或言辭。

3. 挖苦:以言語上的尖刻諷刺或嘲笑某人的弱點或錯誤。

反義詞

1. 贊美: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贊賞和肯定。

2. 捧場: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支持和鼓勵。

3. 稱頌:通過言辭或文字對某人或某事的好處進行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