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文章大家的尊稱。 唐 杜甫 《戲贈阌鄉秦少公短歌》:“同心不減骨肉親,每語見許文章伯。” 宋 曾鞏 《寄緻仕歐陽少師》詩:“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 元 薛昂元 《殿前歡·冬》曲:“十年前一秀才,黃齏菜,打熬到文章伯。” 清 黃遵憲 《玄武湖歌和龍松岑》:“承平公子文章伯,酒龍詩虎争崔嵬。”
“文章伯”是漢語中對擅長寫作或文學造詣深厚者的尊稱,具體解釋如下:
“文章”指優秀的文學作品,“伯”在古代是對長輩或德高望重者的敬稱,組合成“文章伯”特指在文學創作領域成就斐然的人物。例如唐代杜甫用“每語見許文章伯”來稱贊文采出衆的友人(《戲贈阌鄉秦少公短歌》)。
主要用于文學、學術領域,表達對寫作能力卓越者的贊美,或用于鼓勵他人精進文筆。如宋代曾鞏稱歐陽修“四海文章伯”,既凸顯其文壇地位,也暗含對其政治成就的肯定。
宋·曾鞏《寄緻仕歐陽少師》:“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
唐·杜甫《戲贈阌鄉秦少公短歌》:“同心不減骨肉親,每語見許文章伯。”
該詞承載着古代文人對文學造詣的推崇,現代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場合的雅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全唐詩》《宋史》等典籍。
《文章伯》一詞是指對文章有獨特見解和超凡才能的人,通常被用來形容文學家、作家等具有出色寫作技巧和文學造詣的人。
《文章伯》由五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文(wén)、竹(zhú)、人(rén)、耳(ěr)。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4、6、2、4、5。
《文章伯》是中國漢字詞語,拼音為"wén zhāng bó"。該詞常用于對文學才能出衆的人的贊美和稱頌。
在繁體字中,“伯”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文章伯”可能會有一些細微差異,但整體而言,字形與現代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1. 他是當代的文章伯,每一篇作品都讓人深受震撼。
2. 這位年輕作家已經嶄露頭角,有望成為未來的文章伯。
文章、伯樂。
文壇巨匠、文豪、文人、文學家。
文盲、文化沙漠、無知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