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稱 堯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導。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孔 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聖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故聖教廢毀,則聰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書·柳渾傳》:“﹝ 柳渾 ﹞早孤,方十餘歲,有巫告曰:‘兒相夭且賤,為浮屠道可緩死。’諸父欲從其言, 渾 曰:‘去聖教,為異術,不若速死。’”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經學理學》:“ 東吳 之 惠氏 、 東浙 之 萬氏 ,經學皆宗 漢 ,而未嘗悖聖教也。” 梁啟超 《緻伍秩庸星使書》:“今 中國 之人,號稱奉聖教,而農工商賈,終身未登夫子廟堂,不知聖教為何物。”
(2).宗教信徒對各自宗教的尊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時諸大聖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奈耶訶責制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 唐 盧士衡 《寄天台道友》詩:“且住人閒行聖教,莫思天路便登龍。”
“聖教”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中國古代聖賢的教導體系,包括堯、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先賢的治國理念和道德學說。如漢王充《論衡》提到孔門弟子因遵循聖教而成就非凡。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三國阮籍《樂論》用“聖教廢毀”指代儒家傳統衰落。
指宗教信徒對本宗教教義的尊稱,常見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獻。如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佛教為“聖教”,盧士衡詩句“且住人閒行聖教”也指佛教修行。
注:完整引證可參考《論衡》《大唐西域記》等古籍,或訪問查字典網(來源1)、千篇國學(來源7)等詞典類網站。
聖教(shèng jiào)是指被公認為神聖、具有指導作用的宗教體系。它代表了對某一信仰系統的崇拜和奉行,包括宗教的信仰、教義、道德規範和儀式等。聖教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帶給人們信仰和寄托,并塑造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聖(⺍、一口)是由“⺍”部和一個“一”(橫)組成的漢字,拆分後的部首是“⺍”。
教(⺍、⺉、耳、中)是由“⺍”部、一個“⺉”(撇)和一個“耳”(左部)組成的漢字,拆分後的部首是“⺍”。
聖教共有12個筆畫,其中,“聖”字有3個筆畫,“教”字有9個筆畫。
“聖教”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之中。在現代繁體中文中,“聖教”可以寫作「聖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聖字寫作“屮”,教字寫作“敎”。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幾乎不再使用。
1. 他長期專研佛學,将佛教視作自己的聖教。
2. 聖教的信徒們每年會在特定的日子參與重要的宗教儀式。
3. 不同的聖教有着不同的禮儀和教義。
1. 聖人(shèng rén)
2. 聖經(shèng jīng)
3. 宗教(zōng jiào)
1. 宗教(zōng jiào)
2. 信仰(xìn yǎng)
世俗(shì s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