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中的食物,君主、貴族所享用的盛馔。《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孔穎達 疏:“鼎折足,覆公餗者:餗,糝也。八珍之饍,鼎之實也……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 漢 張衡 《司徒呂公诔》:“黃耳金鉉,公餗以盈。”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乙:“ 長安 四月以後,自堂廚至百司廚,通謂之櫻筍廚,公餗之盛,常日不同。”
“公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飲食、權力象征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公餗”指鼎中的食物,特指君主、貴族享用的盛馔。其中:
源自《周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此句意為:鼎足折斷,傾覆了王公的美食,象征因能力不足導緻重大失誤,預示兇險。孔穎達疏注進一步解釋:“餗,糁也,八珍之膳,鼎之實也。”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公餗”可指代“國家財富”,但此解釋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建議優先采用《周易》原始語境中的釋義。
多用于古文研究或讨論曆史典故,例如分析《周易》卦象或古代飲食文化。
《公餗》這個詞是指古代一種使用羽毛裝飾的頭飾,通常用于表示尊貴、高貴的身份。
《公餗》這個詞的部首是“⺈”(犬旁),它是一個漢字中的部位,表示與“犬”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23畫。
《公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通常是貴族或高級官員的裝飾,用于彰顯其尊貴的身份。公餗通常由華麗的羽毛和珠寶制成,是一種奢華的飾品。
《公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公餗」。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公餗》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寫法,并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
1. 他戴着華麗的公餗,展現出他的高貴身份。
2. 公餗在古代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尊貴的象征。
公餗的組詞可以有:公餗店(販賣公餗的店鋪)、佩戴公餗(戴上公餗)、公餗制作(制作公餗)等。
近義詞包括:華飾、華冠、華巾、羽冠等。
反義詞可以是:平凡、普通、俗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