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绳控 ”。
“绳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绳鞚”是“绳控”的异体写法,指用绳索制成的马络头(即套在马头上用于驾驭的器具)。
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绳鞚”多用于描述简朴或临时性的马具,例如战马、驿马等场景。此外,“鞚”也引申为对事物的掌控(如“鞚世”指主导局面)。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马具或相关词汇的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文献。
绳鞚(shéng kōng)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拆分的部首分别是“纟”、“革”,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这个词来源于《周礼·冕服式》。它在古代指的是用绳子捆绑佩戴在皇帝身上的一种装饰品。绳子绑在皇帝腰部,两端悬在身前,形状像一个鞚,所以被称为绳鞚。
在繁体字中,绳鞚的写法为「繩鞚」。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先秦时期,绳鞚的写法为「繩髦」,其中的「繩」表示绳子,「髦」表示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字形逐渐变化为现代的「绳鞚」。
以下是一些关于绳鞚的例句:
1. 皇帝的绳鞚上镶嵌着珍贵的宝石。
2. 古代的贵妇人也佩戴着绳鞚来显示身份和地位。
关于绳鞚的组词,可以有以下几种:
1. 绳索(shéng suǒ):指用来捆扎或吊挂物品的绳子。
2. 军鞚(jūn kōng):指军官佩戴在军装上的装饰品。
3. 带鞚(dài kōng):指系在腰间的带子。
绳鞚的近义词可以是:绳索、佩饰、装饰品。
绳鞚的反义词可以是:散落、分散、失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