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绳控 ”。
绳鞚(shéng kòng)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绳”和“鞚”组合而成,专指驾驭马匹的缰绳与马笼头,是古代车马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词义、来源及文化内涵分述:
绳
指皮革或纤维制成的绳索,用于牵引或控制。《说文解字》释:“绳,索也。”在“绳鞚”中特指马缰。
来源:《说文解字注·糸部》。
鞚
本义为马笼头,即套于马头控制方向的革具。《玉篇·革部》载:“鞚,马勒也。”引申为对马匹的操控。
来源:《玉篇校释·卷二十六》。
绳鞚合用
二字连用强调对马匹的全面控制,如《后汉书·舆服志》描述车驾装备:“左纛右鞬,前鞍后鞚”,其中“鞚”即指绳鞚系统。
来源:《后汉书·志第三十》。
实用功能
绳鞚是古代车马文化的核心工具,直接影响骑乘安全与作战效能。汉代《盐铁论》提及“良工造鞚,驰骋不失”,凸显其工艺重要性。
来源:《盐铁论·卷五》。
文学意象
唐宋诗词常以“绳鞚”象征权柄或人生掌控。如鲍照诗“雾鞚如流星”,以华美马具喻指显赫身份;杜甫“青丝络头为君老”则暗含绳鞚的羁绊意象。
来源:《鲍参军集注·卷三》《杜诗详注·卷十》。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
绳鞚:缰绳和马笼头。泛指驭马的器具。
例证:《南齐书·张敬儿传》:“敬儿坠马,弄鞭绳鞚,驰数十步。”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册》第1143页。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青铜轺车模型,马首配有皮质绳鞚实物,其结构包含络头、衔镳及缰绳,与文献记载吻合,印证了汉代绳鞚的形制与功能。
来源:《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甘肃卷》。
绳鞚作为古代驭马的核心工具,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其释义需结合文字学、历史文献及考古成果综合考辨,方能体现汉语词汇的深度与演变脉络。
“绳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绳鞚”是“绳控”的异体写法,指用绳索制成的马络头(即套在马头上用于驾驭的器具)。
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绳鞚”多用于描述简朴或临时性的马具,例如战马、驿马等场景。此外,“鞚”也引申为对事物的掌控(如“鞚世”指主导局面)。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马具或相关词汇的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文献。
敖言百祉保福奔奔厕错仇慝楚箠蛋糕刀墨钓鳌竿坊巷泛宅发忧辐条服皁杠刀憾恨河虾图胡拨诙辞贱卑降龙鉢翦逆鉴于静寄金橐抗逆宽肆兰筋留目戾虚鸬鹚船毛胡芦兵茂猷冥山民智磨笄默塞七次量衣一次裁齐大非偶清茶淡饭青龙旗暒晏倾注取诎取室热热闹闹日圭生词省识事急无君子饰赂爽练讨换同产子托分晚婚屋下架屋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