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ist warmer;lady's girdle]∶用來束腰或使腰部保暖的織物。也叫“圍腰子”
(2) [apron]〈方〉∶圍裙
(1).腰圍。 北周 庾信 《王昭君》詩:“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緑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
(2).即圍裙。《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圍腰兒也不曾穿,中間兒還露着個雪白的大肚皮。”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纏着洋面口袋改成圍腰的夥計回答:‘一個銅闆一個!’”
“圍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束腰或保暖的織物
指一種圍繞腰部的帶狀織物,主要用于束緊腰部或保暖,部分方言中稱作“圍腰子”。例如:“媽媽新買了一條黃色的圍腰,很漂亮。”(來自的例句)
方言中的圍裙
在部分地區(如北方方言),“圍腰”指代圍裙,用于保護衣物不被弄髒。例如:“纏着洋面口袋改成圍腰的夥計回答:‘一個銅闆一個!’”(、7均提到此用法)。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化典故,可參考、7等來源。
圍腰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圍”和“腰”。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為:“囗”和“月”,以及“爪”,圍腰共有11個筆畫。
“圍腰”的意思是用繩子、帶子等将衣物固定在腰部,防止衣物散開。它常用來形容女性穿着長裙時使用束腰帶來增加腰部曲線的魅力。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圍腰是女性服飾中常見的一種裝飾。女性會在腰際系上一條寬帶或繩子,通過固定和束緊,從而達到修飾腰部線條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圍腰”可以寫作“圍腰”。雖然繁體字的使用已經逐漸減少,但是在一些文化傳統較為保守的地區,仍然會使用繁體字來書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圍腰的字形會有所變化,例如,“圍”字中“囗”的上方是一個完整的方框,整個字形更加方正。而“腰”字則是由兩個“月”字構成,上面的“月”更加像半圓。這種古代的字形在現代書寫中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她穿着紅色長裙,用一條寬縧圍腰,顯得優雅動人。
組詞:圍巾、圍裙、圍棋
近義詞:束腰、系腰
反義詞:敞腰、松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