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旒冕的意思、九旒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旒冕的解釋

古代王公戴的一種禮帽。《宋史·輿服志》:“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 宋 周密 《武林舊事·皇子行冠禮儀略》:“内服跪受服,興,置匴於席,執九旒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九旒冕是中國古代禮制中重要的冠飾,主要用于帝王、親王等貴族在重大祭祀或典禮場合佩戴。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等級

九旒冕是古代王公的禮帽,其名稱中的“九旒”指前後懸挂的九串玉珠(每串九顆),象征佩戴者的身份等級。根據《明史》記載,天子冕冠為十二旒,太子十一旒,而親王則用九旰,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

二、結構與材質

  1. 組成部分:包括冠武(圓筒形主體)、金簪、纮(固定冠的帶子)、旒(玉珠串)、玉衡(橫梁)和充耳(懸挂兩耳的玉珠)。材質涵蓋竹、木、絲、金、玉及大漆等()。
  2. 設計象征:
    • 纮闆前圓後方,寓意“天圓地方”;
    • 充耳提醒佩戴者“勿聽讒言”;
    • 旒珠遮擋視線,象征“非禮勿視”()。

三、禮儀與曆史

四、顔色與五行

旒珠按五行交替排列,首珠為赤色(火德),依次為白(金)、青(木)、黃(土)、黑(水),反映明代崇尚火德的觀念()。


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獻與考古發現,若需進一步了解實物細節,可參考山東省博物館的展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旒冕

九旒冕是一個古漢字詞語,由九個部首組成,總計包含了13畫。該詞源自古代文人的筆名,也用來形容王者的華服。下面将逐一介紹有關九旒冕的信息。

部首和筆畫

九旒冕由九個部首組成,分别為“丿、一、匚、冂、刀、凵、冖、冫、彡”,共計13畫。

來源

九旒冕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用來指代九個排列成旗幟形式的華麗冠冕。後來,該詞逐漸演變為形容王者裝飾華美的服飾。

繁體

九旒冕的繁體字寫作「九旒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九旒冕的字形略有不同,通常由直線和曲線組成,形似九個旗幟飄揚的形象。

例句

1. 他穿着九旒冕,顯得威嚴非凡。

2. 在古代中國,九旒冕是帝王的專屬飾品。

組詞

九旒冕可以根據需要和語境組成短語或句子,如:九旒冕裝飾、戴上九旒冕等。

近義詞

九旒冕的近義詞有:華冕、華麗冠冕、王者之冠。

反義詞

九旒冕的反義詞是簡樸、樸實無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