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荎藸的意思、荎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荎藸的解釋

草名。即五味子。《爾雅·釋草》:“菋,荎藸。” 郭璞 注:“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一、本義與詞源

荎藸(chí chú)為五味子的古稱,最早見于《爾雅·釋草》:“菋,荎蕏。”郭璞注:“五味也,蔓生,子叢莖端。”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進一步明确:“荎蕏即五味子。”其名稱源于果實兼具“甘、酸、辛、苦、鹹”五味特性(《爾雅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植物學特征

  1. 形态描述

    屬木蘭科藤本植物,葉互生呈寬橢圓形,花乳白或淡粉,果實為聚合漿果,成熟呈紅色。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載:“蔓生,莖赤色,花黃白,子生青熟紫。”

  2. 藥用部位

    幹燥果實入藥,稱“五味子”,《中國藥典》載其具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效(國家藥典委員會,2020年版)。


三、文獻溯源與演變


四、現代應用

荎藸作為古語詞,今多用于文獻研究及中藥學領域。其指代的五味子被《中華本草》收載,臨床應用廣泛(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網絡擴展解釋

“荎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中文詞彙,屬于古代植物名稱,現代漢語中已很少使用。根據傳統文獻記載,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1. 植物别稱
    “荎藸”是五味子的别稱,最早見于《爾雅·釋草》,原文為:“菋,荎藸。”郭璞注:“五味也。”說明它特指五味子這種植物,其果實因兼具酸、甜、苦、辛、鹹五味而得名。

  2. 植物特征
    五味子是木質藤本植物,果實為紅色聚合漿果,常成串生長。其幹燥成熟果實可入藥(稱“北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等功效,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藥。

  3. 字形與發音

    • 字形:兩字均為“艹”字頭,表明與草本植物相關。
    • 發音:荎(chí)、藸(chú),部分方言或古音可能讀作“zhū”。

相關文獻記載


現代使用情況

如今“荎藸”一詞基本被“五味子”取代,僅見于古籍或中醫藥典籍中。若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指代五味子,或是否存在其他引申含義。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爾雅》《本草綱目》等古代文獻或專業中醫藥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别名柄政長籍差委遲遲賜惠大難不死,必有後祿吊古蹀鞚恩台風鏡感人幹員駭跳黑線火燙簡體叫阍解駮金櫃警夜積怨抗旌臉色聊城箭臨河欲魚柳梢流體厘整履和男孩牛虻尼院怒生潘溢蓬荜僻濫橋吏诮讓竊伏三壬色陣稍漆射合沈魂適庶衰叔水煙管隨鄉入俗逃跑讨掩推吐五尚污真相雠襄點香液銜華佩實歊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