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取長處抛棄短處。《資治通鑒·周安王二十五年》:“ 子思 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結構》:“持此為心,遂不覺生平底裡,和盤托出,併前人已傳之書,亦為取長棄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從違而不為誦讀所誤。”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十二)》:“他生于那時,當然沒有現代的見解,取長棄短,隻要那‘鬥志’能鼓動青年戰士的心,就盡夠了。”
“取長棄短”并非傳統成語,可能是對“取長補短”或“揚長避短”的誤寫或變體表達。以下分情況解釋:
若指“取長補短”
這是經典成語,意為吸取他人長處彌補自身短處。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将五十裡也。”常用于團隊合作或學習場景,強調互補提升(例如:團隊成員互相學習技能)。
若指“揚長避短”
此成語強調發揚優勢、避開劣勢。例如運動員根據體能特點選擇適合的比賽項目,屬于戰略性的取舍,而非彌補不足。
按字面理解“取長棄短”
可解作“選擇長處、舍棄短處”,但需注意語境。例如企業戰略中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業務,剝離低效部門,可視為一種“取長棄短”的決策邏輯。
建議:若需表達“互相學習”用“取長補短”;若強調“發揮優勢”則用“揚長避短”。具體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側重點。
《取長棄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取别人的長處,放棄自己的短處。它強調了要學習别人優點,摒棄自己的缺點,從而不斷進步。
《取長棄短》的拆分部首是“耳”和“弓”,共有9畫。
《取長棄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菜根譚》這本明代方回的小說中。
《取長棄短》的繁體字是「取長棄短」。
在古代,「取長棄短」這個詞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意義相同。
他能夠取長棄短,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
取用,取舍,棄暗投明,棄如敝屣
摒棄陋習,汲取精華
任性固執,埋頭苦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