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禅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衆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相為佛眼。《大智度論》卷三三:“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藴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獨孤及 《*********菩薩等身繡像贊》:“五眼周視,四魔怖懾。”
“五眼”是佛教術語,指從凡夫到佛位不同修行層次所具備的五種觀察能力,分别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以下是具體解釋:
肉眼
凡夫通過父母所生的身體具備的眼,受限于色質障礙,隻能見近處、前方、外部、白晝等有限範圍,無法突破空間、光度和體積的限制()。
天眼
通過禅定修得或天人報得的眼力,能超越肉眼限制,觀察遠近、内外、晝夜、上下等一切現象,甚至可見六道衆生的生死輪回()。不同層次的天人(如地居天、空居天、禅定天)天眼能力也有差異。
慧眼
小乘羅漢所證得的智慧之眼,能洞察“真空無相”之理,破除對現象世界的執着,脫離生死輪回()。例如《金剛經》中“慧眼了真空”即指此境界。
法眼
初地以上菩薩具備的能力,能觀照一切法門的本性,了知衆生根器差異,并運用相應法門普度衆生()。法眼不僅涉及智慧,更強調慈悲與救度的實踐。
佛眼
佛陀圓滿具足前四眼的所有功能,是智慧與覺悟的終極體現。佛眼如千日光明,照見一切現象的本質(即“中道實相”),且能包容法界萬物()。
層次與意義
五眼不僅是視覺能力的象征,更代表修行者智慧與覺悟的遞進。凡夫僅有肉眼,而隨着修行深入,逐步開啟更高層次的“心眼”,最終達到佛眼的圓滿。不同經典(如《大品般若經》《無量壽經》)對此均有闡述,強調五眼是“考察事物終始本末”的功能()。
《五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觀察力敏銳、警惕性強,能夠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
《五眼》成語由兩個部分構成:
- 五:部首為二,總筆畫數為4
- 眼:部首為目,總筆畫數為11
《五眼》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佛教典籍。佛教中提到了五種“眼”:物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這五種眼代表了人們對于物質事物、天上的景象、事物本質、法則和智慧的不同層面的認識與理解。
《五眼》繁體字為「五眼」。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五眼》的古代漢字寫法是「五目如瞽」。
他是一個有着五眼的人,能夠看透許多人看不見的事物。
組詞:觀眼、睜眼、瞪眼、緊眼、明眼、缺眼。
近義詞:慧眼、警覺、敏銳。
反義詞:盲目、糊塗、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