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以食為天的意思、民以食為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以食為天的解釋

民衆以食糧為根本。《漢書·郦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宋書·文帝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續範亭 《五百字詩》序:“大家聽了一笑,後來談到糧食對戰争的重要,‘大兵之後必有兇年’、‘民以食為天’等等古訓,都是非常正确。”

專業解析

"民以食為天"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的經典諺語,其核心含義是:糧食(食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如同頭頂上的天一樣不可或缺。它強調了飲食問題在民生和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與極端重要性。

詳細釋義: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民":指百姓、人民。
    • "食":指食物、糧食,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需求。
    • "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具有至高無上、主宰一切的象征意義。這裡比喻為最重要、最根本、不可或缺的事物,是生存的基礎和前提。
    • 因此,整句話直譯為:人民把食物看作如同天一樣重要。深層含義是:對于百姓而言,吃飽飯是生存的頭等大事,是維系生命、社會安定和國家發展的根基。沒有食物保障,一切都無從談起。
  2. 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這句話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郦生陸賈列傳》,其中記載謀士郦食其(lì yì jī)對劉邦說:“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它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核心思想:

    • 生存第一: 在生産力相對低下的古代社會,解決溫飽問題是人民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 治國之本: 統治者認識到,讓百姓有飯吃是政權穩固、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前提。糧食生産、儲備和分配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農本思想)。
    • 社會秩序: 饑荒往往導緻社會動蕩。保障糧食供應,意味着保障社會秩序和統治的延續。
  3. 現代引申與意義: 在現代社會,"民以食為天"的含義得到了更廣泛的延伸:

    • 糧食安全: 強調确保國家糧食供應充足、穩定、可靠,避免因糧食短缺引發危機,這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中國政府始終将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 食品安全: 在保障"有飯吃"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關注食品的質量、衛生、營養,保障人民群衆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民生保障: 泛指一切與人民群衆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飲食需求)相關的保障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 農業基礎地位: 凸顯了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産業的重要性,是提供糧食和食物的源頭。

權威來源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民以食為天"的解釋為:"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這是現代漢語的權威規範詞典。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該條目,釋義引用了《史記》的原始出處,并解釋其含義為"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 。
  3. 中國政府網 - 政策文件: 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等官方文件,多次強調"民以食為天,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體現了該理念在現代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民以食為天”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人民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強調糧食對民生的重要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成語中的“天”比喻賴以生存的最重要事物,意為民衆把糧食視為生活的根本。它反映了農業社會中糧食對生存的核心作用,也引申為民生問題的首要性。

  2.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漢書·郦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後《宋書·文帝紀》進一步提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強化了糧食與國家穩定的關聯。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複句式結構,常作賓語、定語。
    • 語境:多用于強調糧食安全、農業政策或民生議題,如“民以食為天,糧食儲備至關重要”。
  4.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國以糧為本”,均體現糧食的基礎地位。現代語境中,也用于呼籲關注食品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5. 例句參考

    •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 中國傳統文化中,“民以食為天”體現了對農耕文明的重視。(綜合、4)

此成語至今仍廣泛使用,既保留曆史内涵,又契合現代對糧食安全的關切。

别人正在浏覽...

熬眼布疋長訣雠扳撺廂徂輝頓說多種多樣訪曆肥事改火高級社軌亂滾落锢送還工蒿薤橫轼胡掄醬清江雲渭樹叫嘷教壇襟情金小蜂九劍酒剀切剋架坑穽刳胎殺夭拉扯粝飯零章貌閱懦愚烹分疋俦千金裘前禽巧工硗确窮崖絶谷秋薦搉量駥骥柔穰善政盛譽聖轍壽嶽豎溝送卷頭肅啓特奏枉訪五蘊飨賀香火堂徙跸蟹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