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t music and things] 失傳的技藝、學問等
嵇琴絕響。——《晉書·嵇康傳論》
(1).《晉書·嵇康傳》:“ 康 将刑……索琴彈之曰:‘昔 袁孝尼 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絶矣。’”又《阮籍嵇康等傳論》:“ 嵇 琴絶響, 阮 氣徒存。”後因稱中斷散失之學術技藝為“絶響”。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三》:“﹝ 諶公 佑 ﹞古體樂府俱善,而於律體尤精。 唐 律絶響三百年,公自出機軸,掃空凡馬。”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河傳》一調,最難合拍, 飛卿 振其蒙, 五代 而後,便成絶響。” 戴鈞衡 《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是以古文之學, 北宋 後絶響者幾五百年, 明 正 嘉 中 歸熙甫 始克賡之。”
(2).指最高造詣的學問技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調出 廣寒 ,聲同鈞樂,誠為絶響,慚步後塵。” 王西彥 《風雪》四:“真正的 譚 派要算 言菊朋 ,我聽過他的《烏盆計》,不過也老了,他在 北平 是 譚 派絕響。”
"絕響"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嵇康傳》,原指嵇康刑前彈奏《廣陵散》後慨歎"《廣陵散》于今絕矣"的典故。古漢語中"絕"表斷絕,"響"指音樂餘韻,組合後特指失傳的藝術精品,尤指音樂領域失傳的經典曲目。
二、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本指失傳的音樂,後泛指傳統已斷的事物"。《漢語大詞典》補充說明其詞義演變過程,既保留"絕世之音"的本義,又引申為"卓越不凡的事物"的比喻義。
三、現代語義分層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完整呈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從特指到泛化的典型發展規律,在曆代文學作品中保持着高頻使用率,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語言标本。
“絕響”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層含義,主要使用場景集中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注意: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絕響”可指“最高造詣的技藝”,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優先采用前三種釋義。
班漢邊軍避吏不王餐痂拆錢臿築稱薪而爨車填馬隘愁感楚聲打抹雕缋彫俎凍飙法律關系主體煩複鳳鸾格磴兒格思貴巧果毅黑藓會晤接龍驚亂勁士進退為難積霧跼屈鵾化諒解戀惜簾政離婦漏眼淪墊鳴佩魔酡耦居芘乘辟倪丕丕破盤七步八叉竊斧切至情重姜肱邛籠奇縱汝爾石民溲溺太昊讨打鲀科委佗烏愛祥麟威鳳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