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人口分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漢 何休 注:“聖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以養父母妻子。”
(1).每口人應分得之田。《新唐書·食貨志一》:“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餘為口分。”參見“ 口分田 ”。
(2).自己分内應得的食品。 宋 範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詩序:“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闔家同饗,雲能辟瘟氣,雖遠出未歸者亦留貯口分。” 宋 楊萬裡 《花》詩:“蜂蝶行糧猿鶴飯,一生口分兩無争。”《醒世姻緣傳》第二五回:“母親笑道:‘小家子丫頭!你見與他些果子吃,嫌他奪了你的口分?’”
“口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土地分配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口分指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尤其在古代中國農業社會中體現。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細節,可參考《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原文。
《口分》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分開并各自守口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本義是指咬開一口食物,大家各自享用,比喻分開進行各自的事情。
《口分》這個成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分"。其中,"口"是指嘴巴的意思,表示說話或各自享用;"分"是指分開、分割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口分》成語的筆畫數分别是5畫和4畫。
《口分》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元年》這篇古代文獻。文中記載了齊國國君嬴稷設宴席,被風雨所阻,宴席上的美食被澆濕了。齊國臣民接踵而來,卻顧及這些美食的被濕,紛紛開動自己的手腳,搶食起來。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口分》成語的來源。
《口分》的繁體字為「口份」。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口分」成語的寫法稍有不同,為「口分」。其中「分」是表示劈開的意思。
他們之間産生了矛盾,開始各自口分,再也沒有交流相處的機會了。
分割、分離、分裂、分手、分别、分散、分配、分解
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孤注一擲
合作、協同、共同、合謀、互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