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地慝的意思、地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地慝的解釋

(1).土地所生能傷害人畜莊稼的毒蟲瘴氣。《周禮·地官·土訓》:“道地慝以辨地物。” 鄭玄 注:“若瘴蟲然也。” 賈公彥 疏:“ 先鄭 雲:地慝,所生惡物害人者,若虺蝮之屬者。”

(2).謂土地瘠薄不利作物生長。 明 王志堅 《表異錄·邑裡》:“地慝,如磽确之地,不宜稼穡;斥鹵之地,不宜果蓏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地慝(dì t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土地中的災害或邪氣

    • “地”指土地、大地;“慝”本義為邪惡、災害、陰氣。《說文解字》釋“慝”為“奸邪也”,引申為隱藏的禍患或不良之氣。
    • 因此,“地慝”最初指潛伏、産生于土地之中的有害因素或邪祟之氣。這可以包括:
      • 地下害蟲:如啃食農作物根莖的昆蟲(如蝼蛄、地老虎等)。
      • 土壤病害:導緻植物病害的病原體。
      • 自然災害的誘因:古人認為某些土地蘊含不祥之氣,可能導緻災害。
      • 泛指地下隱藏的禍害:一切源于地下、對人或物造成損害的因素。
  2. 引申義:泛指災害、禍患

    •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地慝”常與“天災”并列(如“天災地慝”),泛指來自自然界(天與地)的各種災禍和不幸。此時,“地慝”不僅限于土地本身産生的災害,也包含了地面上的、非天象引起的災異,如地震、山崩、洪水(源于地)、瘟疫(古人認為與地氣有關)等。
    • 在這個意義上,“地慝”強調的是災害的來源(大地)和性質(邪惡、不祥)。

古籍例證與權威解釋:

“地慝”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産生于土地之中的災害、邪氣或有害生物(特别是地下害蟲)。在更廣泛的運用中,它常與“天災”并舉,泛指來自大地或自然界的各種災禍和不幸。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和引用中。其理解需結合古代農業社會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和天人感應的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

“地慝”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ì t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1. 自然危害
    指土地中滋生的毒蟲、瘴氣等危害人畜或農作物的災害性因素。例如古代文獻中可能用此詞描述南方濕熱地區因環境産生的毒蟲或疫病。

  2. 土地貧瘠
    也可引申為土地貧瘠、不適宜耕種的狀态,強調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産的負面影響。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由于目前可參考的權威資料有限(僅提及),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其具體用法及曆史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弊屦誠敬成然尺八癡肉脔大綱大時典常地道咄嗟便辦二合煩字廢革逢萊風飧水宿風簷刻燭黼裳櫃吏孤苦含章豪魁合樽黃钺胡跪火日家常賤種截斷衆流金蓮寶相金銑舊宇钜典狼飡虎咽陵伐涖祚鹿鼎記冥微皮裡陽秋仆馬千人坐敲才起筆栖止全祿卻棄屈緻榮吝骟割詩标師模式序天漿天牛銅瑁投暮望其項背妄圖丸粒微言大誼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