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衛士所執的一種兵仗。棒端呈瓜形,銅制金色。《明史·楚王桢傳》:“酒半, 金 等從座後出,以銅瓜擊 顯榕 腦,立斃。”參見“ 金瓜 ”。
“銅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以下是基于不同來源的綜合解釋:
銅瓜指古代衛士所執的一種儀仗兵器,棒端呈瓜形,由銅制成且外表金色。這種兵器常見于宮廷侍衛或重要場合的護衛使用。
《明史》中記載了銅瓜作為武器的具體案例:楚王朱桢的侍衛在酒宴中用銅瓜擊殺顯榕,凸顯其在宮廷鬥争中的使用場景。
部分資料提到銅瓜作為成語,比喻“言辭刻薄傷人”,源自古代用銅瓜刑具懲罰犯人的傳說。但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
銅瓜與“金瓜”存在關聯,兩者可能形制相似,但材質或用途略有差異(金瓜多見于儀仗,銅瓜更側重實戰)。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建議查閱更多古籍或權威詞典進行驗證。
《銅瓜》是一個成語,意為将事情評判得過于主觀,不客觀。具體來說,它是指過分注重表面現象,忽視事物本質的行為。
《銅瓜》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金”部,右邊是“瓜”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
《銅瓜》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陸機的《文心雕龍·衆體銅玉篇》:“記見古者雕鑄銅瓦,以為揮揚器用,是其所為銅瓜也。”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評述事物過于主觀的行為。
《銅瓜》的繁體字為「銅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銅瓜」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如「銅瓜」。
1. 他對那個電影作出的評價完全是《銅瓜》,沒有徹底了解電影的内涵。
2. 這位評論家總是以《銅瓜》的态度對待藝術作品,無法從中發現真正的藝術之美。
銅瓜虎頭,銅瓜錫豆,銅瓜脫印,銅瓜負重等
主觀臆斷,片面看法,不客觀評價
客觀評價,審慎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