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with thanks;decline a gift with thanks] 敬語,原璧退還。用于歸還原物或推辭謝絕贈品
敬詞。表示退還贈禮或歸還借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筮仕·起程》:“便夾原帖璧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上月家母壽日,承賜厚禮,概不敢當,明日當即璧還。” 陳毅 《給阿英的信》:“攜回之三書,已閱畢,茲璧還。”參見“ 璧謝 ”、“ 璧趙 ”。
“璧還”是一個漢語敬辭,讀音為bì huán,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将物品完整無缺地退還,多用于歸還原主 或婉拒贈禮 的場景。該詞源自古代“完璧歸趙”的典故,強調“原物奉還”的鄭重态度。
“璧”指古代玉器,象征珍貴;“還”即歸還。最初用于描述如璧玉般珍重地退還物品,後逐漸泛化為敬辭。清代文獻中已見使用,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提及“明日當即璧還”。
偶用于比喻解決難題 或結束紛争,如“多年積怨終得璧還”,但此用法較少見。
“攜回之三書,已閱畢,茲璧還。” ——陳毅《給阿英的信》
提示:使用“璧還”時需注意語境,通常適用于正式或書面場合,體現對受贈方或物主的尊重。
《璧還》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還給原主。它由“璧”和“還”兩個字組成。
“璧”字的部首是“王”,它有十個筆畫;“還”字的部首是“辵”,它有五個筆畫。
《璧還》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古代的寶玉和玉璧有很大的價值,人們常常以珍寶的形式呈獻給皇帝或貴族。如果珍寶損壞了,就應該将它修複好并歸還給原主,這就是所謂的“璧還”。繁體字“璧還”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璧還》為例,其古時寫法為“璧還”。字形形狀稍有差異,書寫風格也更加古樸,但字義和使用方式與現代并無差異。
為了更好地理解《璧還》這個詞的意思,下面給出一個例句:“這顆玉璧經過修複後,必須璧還給原主。”
組詞:還璧歸趙、還璧救趙
近義詞:歸還、交還
反義詞:占為己有、私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