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說會道。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厮説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 明 無名氏 《尋親記·發配》:“這的是痛苦真情,使不得俐齒伶牙。”《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一個鋪眉苫眼,滔滔口若懸河;一個利齒伶牙,喋喋舌如幹将。”
“俐齒伶牙”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釋義
讀音為lì chǐ líng yá,意為“能說會道,口齒伶俐”,形容人善于言辭、表達流暢。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元代戲曲家張國賓的《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厮說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後常用于文學作品,如《醒世姻緣傳》中描述人物對話時的機敏口才。
近義詞與關聯詞
該成語與“伶牙俐齒”同義,可互換使用。其他近義詞包括“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等,反義詞則有“笨口拙舌”“張口結舌”。
用法示例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學習,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漢典等來源。
《俐齒伶牙》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辯的樣子。下面将給出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俐齒伶牙》的拆分部首為“俞”、“齒”、“伶”和“牙”。其中,“俞”是四畫,表示思考;“齒”是八畫,表示牙齒;“伶”是六畫,表示聰明;“牙”是四畫,表示牙齒。
《俐齒伶牙》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故事和文學作品。這個成語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一篇中,“仲尼于陳蔡視事,陳蔡人争以口舌相角,而仲尼招之以俞旨之。于是纓翌而陳蔡文君争辯,親而往殺琴人。仲尼與之宴,坐而論道。仲尼曰:‘夫衆口以俞識,是以為博碎。’”這個故事中,孔子以自己的才智平息了争吵,從而形成了“俞”者口才,“齒”者智慧,而“伶”和“牙”則用來修飾“俞”和“齒”,表示其優秀的程度。
《俐齒伶牙》的繁體字為《俐齒伶牙》。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俐齒伶牙》的古漢字寫法為“俎”、“齒”、“令”和“牙”。其中,“俎”表示台盤,在這裡象征着棋盤上的智者;“令”表示條例命令;“牙”表示牙齒。
他在辯論賽上展現了他的俐齒伶牙,成功說服了觀衆。
組詞:
- 俐口:形容口才好
- 伶牙俐齒:與俐齒伶牙意思相同
- 口若懸河:形容說話流利
- 辯才無礙:形容口才靈活
近義詞:
- 辯才:指善于辯論的能力
- 口若懸河:形容說話流利
- 口舌之快:指說話敏捷利索
反義詞:
- 缺口:指缺乏口才
- 不苟言笑:指不擅長言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