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斥的意思、沈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斥的解釋

堿鹵性的水田。《漢書·刑法志》:“一同百裡,提封萬井,除山川、沉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 顔師古 注:“ 臣瓚 曰:‘沉斥,水田舃鹵也’……沉謂居深水之下也。斥,鹹鹵之地。”一說“沉斥”為“沆斥”。 王先謙 補注引 王念孫 曰:“沉當為沆。沆,大澤也。”參閱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沈斥”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彙差異較大,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根據古代字書和文獻用例,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沈斥”指地勢低窪且含鹽堿成分的土地。“沈”通“沉”,意為低下、積水;“斥”指鹽堿地(《說文解字》:“斥,堿地”)。二字連用特指既易積水又土壤鹽堿化的貧瘠之地。例如:

《漢書·溝洫志》載:“溉沈斥之田,萬頃有餘。”

此句描述水利工程灌溉鹽堿窪地,印證其地理特征。

二、字義源流考辨

  1. “沈”的語義:

    《說文解字》釋“沈”為“陵上滈水也”,指山陵上的積水,引申為低濕之地。

  2. “斥”的語義:

    鄭玄注《尚書·禹貢》“海濱廣斥”雲:“斥謂地鹹鹵”,點明鹽堿屬性。

    王念孫《廣雅疏證》進一步指出:“斥,鹵也,堿土也。”

三、文獻用例分析

除《漢書》外,其他典籍亦見其蹤:

四、相關概念辨析

需區别于近義詞“斥鹵”(僅強調鹽堿)、“沮澤”(僅指沼澤)。“沈斥”兼具低窪積水與土壤鹽堿雙重屬性,屬複合型地理概念,常見于古代農業與水利文獻。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沈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類型的土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堿鹵性的水田,即含有鹽堿成分的農耕用地。“斥”在此指鹹鹵之地。這一解釋源自《漢書·刑法志》的記載,古代劃分土地時會扣除不適宜耕種的自然地貌,如山川、城池、鹽堿地(沈斥)等。

  2. 字形與讀音

    • 結構:由“沈”(左右結構)和“斥”(獨體結構)組成。
    • 拼音:shěn chì(部分文獻中“沈”讀作chén,但此處取shěn)。
  3. 學術争議
    清代學者王念孫提出“沈斥”應為“沆斥”之誤,認為“沆”指大澤,更符合地理特征。但主流觀點仍以《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為準,即“沈斥”指鹽堿水田。

文獻依據

擴展說明

“斥”在古漢語中本義為“驅逐”,如《說文解字》釋為“卻屋也”;但在“沈斥”中引申為鹽堿地,體現了詞義的演變。

“沈斥”是古代土地分類術語,特指鹽堿化的水田,其含義與争議反映了漢語文獻考據的特點。若需進一步探讨學術分歧,可參考《讀書雜志·漢書四》等考據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榜舫保送避護博引窗挺大度包容瘅疽打脫冒電氣風扇頓咽二端費設負石赴河高元鈞膏脂歌諷供佛怪恨瓜瓤函催和調薦達餞花較長絜短集靈酒史機長科比連約龍矩賣訪梅漿沒留沒亂扪鑰密訣木客大冢逆法評委平縣魄蕩魂搖淺淡怯八藝勤難阙鞏人多阙少塞思黑三薰伸鈎霜皜嗣人鎖鍊泰液天上麒麟通移抟換頽鬧土溫握樞五馬浮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