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膏脂的意思、膏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膏脂的解釋

(1).脂膏,油脂。 清 黃燮清 《秋日田家雜詠》:“君看穫稻時,粒粒膏脂香。”

(2).猶言民脂民膏。 清 孫枝蔚 《徐州獨無戒石不知廢自何時》詩:“不顧膏脂盡,肯念俸祿厚。”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昭信相公》:“然性驕奢貪黷,竭民膏脂。” 王闿運 《<湘潭縣志>序》:“休養百年,更為膏脂。” 梁啟超 《清議報一百冊祝辭》第五:“翌年己亥春秋之間, 剛毅 下 江 南 嶺 南,搜括膏脂,民不堪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膏脂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既指具體的油脂物質,也引申為象征財富的資源。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本義:油脂類物質

  1. 動植物油脂

    指由動物脂肪或植物種子提煉的油質,古代常用于照明、潤滑或制藥。如《黃帝内經》提及“膏脂”為人體脂肪層,屬生理概念。

    來源:《黃帝内經·靈樞》

  2. 中醫術語

    在傳統醫學中,“膏脂”與“津液”并稱,形容人體豐潤的脂肪組織。《素問》載:“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膏脂由此衍生指代皮下脂肪。

    來源:《黃帝内經·素問》


二、引申義:財富與資源

  1. 民生財富的象征

    “膏脂”喻指百姓的勞動成果或國家資源。成語“民脂民膏”直指人民用血汗積累的財富,如宋代朱熹《勸谕榜》批判官吏“刮民膏脂以自肥”。

    來源:朱熹《朱文公文集》

  2. 文學中的隱喻

    古典文學常以“膏脂”暗喻剝削,如《聊齋志異·促織》:“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影射統治者榨取民力。

    來源:蒲松齡《聊齋志異》


三、用法辨析


參考資料

  1. 《黃帝内經》(中醫經典)
  2. 朱熹《朱文公文集》(中華書局輯錄)
  3. 蒲松齡《聊齋志異》(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膏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指油脂或脂膏

泛指動植物所含的油質,可引申為滋養物質。例如:

2.比喻民脂民膏

多用于批判剝削行為,指統治者從民衆身上搜刮的財富。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清代詩文及近代學者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罷斷百圾碎襃斜八神搏手無策不失舊物不食人間煙火慘不忍言蠶芽長驅直進吃心當家立計道經廠點瑟地域發木房産房祀方桌繁葩凡庶飛行器廢滅風雨共舟庋藏鬼蜮伎倆龜紫衡轭化石婦洄水渦江色堅窮兼之尖嘴猴腮皎皛錦箋堇堇卷積雲連長離鄉背土輪膏魯史迷回縻纼莫桑比克海峽暖烘烘舽艭淺嘗辄止乾矢橛清風峻節輕軌輕若鴻毛全群驅傳神怪剩義適順霜蓄松煙墨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