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花果時饈等列置佛前以祭祀。《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有獻蓮華供佛者,衆僧以銅甖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 宋 劉克莊 《跋小寺舊題》詩:“而今柑子圓如彈,不見澆花供佛人。”
“供佛”是佛教中的一種儀式行為,指信徒以特定物品供奉佛像或佛菩薩,表達虔誠與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供佛的核心是以花果、香燭、飲食等物品陳設于佛前進行祭祀。這一行為既是對佛陀的禮敬,也象征修行者通過供養積累功德,培養清淨心與布施心。
常見供品包括:
在非宗教語境中,“供佛”有時被引申為“流于形式的行為”,如批評某些表面化的儀式,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供佛儀軌或佛教文化,可參考《南史》等古籍或佛教經典文獻。
供佛是指對佛像或佛菩薩進行敬奉、供養和祭拜的行為。在*********的信仰體系中,供佛被視為一種行善積德、修行的方式,也是表達對佛陀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供佛的拆分部首為“人”和“心”,表示該詞與人類内心感情和行為相關;其總筆畫數為12。
“供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國傳入後,逐漸融合了中國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佛教信仰。供佛作為佛教儀式中的重要環節,被廣泛接受與實踐。
繁體字中,“供佛”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供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供佛以繁體字為主,寫作“供佛”,沒有太大變化。
他每天早晚都會燒香供佛。
供奉、供桌、供品、供養。
祭拜、敬奉、禱告。
亵渎、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