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鑰,古代管樂器。寓言故事,有個生來就眼睛瞎的人,不知道太陽的樣子。有人告訴他太陽光像蠟燭,他摸了摸蠟燭,後來摸到鑰,也以為是太陽。見宋蘇轼《日喻》。後以"扪鑰"喻瞎說一氣。
“扪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源自蘇轼《日喻》的寓言()
該典故描述一位盲人試圖通過觸摸認識太陽:他人告知太陽“如燭光”,盲人摸到蠟燭後,又誤将管樂器“籥”當作太陽。此故事比喻認知片面、主觀臆斷,強調脫離實際體驗的局限性。該用法更常見于文學或哲學讨論中。
現代引申的比喻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觸摸鑰匙”,引申為掌握事物的門徑或秘密,強調通過實踐獲取關鍵信息。但需注意這一釋義與古典出處存在差異,可能為詞義演變或誤傳。
使用建議:
扪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扌(手)”和“钅(金)”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筆畫數為9畫。
《扪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兒童讀物中,意指用手拿住鑰匙。由于扪鑰動作需要使用手部,因此字中的“扌(手)”為其部首。而鑰匙本身由金屬制成,所以“钅(金)”是另一個部首。
此外,扪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捫鑰」。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對于扪鑰的古代字形描述為:“捫,扌貝,三神後也。貝,貨也。三神,用爰。” 古代的扪字形狀更接近于手在捂住鑰匙的樣子,現代則簡化為了一隻手扣住一個鑰匙的形狀。
下面是一個使用扪鑰這個詞的句子示例:
他愛好古代文物,在博物館裡常常能看到他扪鑰欣賞,專注于每一件文物的曆史背景。
與扪鑰相關的組詞有扪心、扪心無愧、拿鑰匙等。
扪鑰的近義詞包括握鑰、握持鑰匙、執鑰。
扪鑰的反義詞是放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