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石赴河的意思、負石赴河的詳細解釋
負石赴河的解釋
河:指黃河。背着石頭跳進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
詞語分解
- 負石的解釋 《莊子·讓王》:“﹝ 務光 ﹞乃負石自沉於 盧水 。”《荀子·不苟》:“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 申徒狄 能之。”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負,抱也。謂抱石於懷中而赴河也。”後以“負石
- 河的解釋 河 é 水道的通稱:河道。河溝。河谷。河流。河灘。河沿。河鮮(供食用的新鮮河魚、河蝦等)。河港。河灣。河網。河運。内河。 特指中國黃河:河套。河防。 指“銀河系”:天河。河漢。 筆畫數:; 部首:氵
網絡擴展解釋
“負石赴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以極端的方式(如投河自盡)表明志向或決心,常指為堅持信念而選擇死亡。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與象征意義
- 字面:背負石頭跳入黃河。其中“河”特指黃河,黃河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民族根源與自然力量,強化了行為的決絕性。
- 象征: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表達不可動搖的意志,強調以生命捍衛信念的決心。
2.出處與典故
- 出自《莊子·盜跖》,記載申徒狄因勸谏君主未被采納,最終“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鼈所食”。這一典故成為成語的源頭。
- 《荀子·不苟》中也有“懷負石而赴河”的表述,進一步強化了其“以死明志”的内涵。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人物行為或态度,如:“他如負石赴河般堅守氣節。”
- 近義表達:“負石赴淵”是其變體,含義相同,僅将“河”替換為“淵”。
4.文化内涵
-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氣節和忠誠的推崇,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舍生取義被視為崇高品德。
- 現代使用中多帶有曆史色彩,常見于文學或評價曆史人物,如屈原投江的壯烈行為可類比此成語。
5.注意事項
- 該成語屬古代漢語詞彙,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書面或學術場景。
-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對輕生行為的誤讀,應側重其“堅守信念”的積極精神内核。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荀子》原文,或查閱漢典()、國學網站()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石赴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背着石頭去投身于河水中,比喻主動地去尋死或自盡。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負:部首貝,總筆畫5;
- 石:部首石,總筆畫5;
- 赴:部首走,總筆畫7;
- 河:部首水,總筆畫8。
來源:
《負石赴河》來源于《戰國策·趙策》。故事中,戰國時期趙國的文宣王秦拜上前去挾石自盡,以示志士不能為世俗所屈服。
繁體:
《負石赴河》(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負石赴河》(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1. 他心灰意冷,決定負石赴河。
2. 面對失敗,他選擇了負石赴河,以表明自己的決心。
組詞:
- 負責任
- 負荷
- 走向
近義詞:
- 負重而死
- 拜石自盡
反義詞:
- 逆流而上
- 奮發向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