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直銅或鐵鈎。形容兩手強有力。古代軍中亦以此法訓練士卒。 漢 王充 《論衡·效力》:“ 奡 育 ,古之多力者,身能負荷千鈞,手能決角伸鉤。” 宋 周邦彥 《汴都賦》:“投石超距,索鐵伸鉤。”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拔距伸鉤,洞遠貫堅,聚為一卒。”
“伸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伸鈎”指徒手将彎曲的銅或鐵鈎拉直的動作,用于形容人雙手力量極強。例如《論衡·效力》記載:“手能決角伸鉤”,即通過此動作展現力量。
文獻例證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
軍事訓練用途
古代軍隊将“伸鈎”作為力量訓練項目,旨在增強士兵的臂力和握力,屬于體能訓練的一部分。明代唐順之《條陳薊鎮練兵事宜》也記載将此類訓練列為選拔精銳的标準之一。
擴展解釋
該詞不僅體現力量,還暗含“突破極限”的象征意義。例如“決角伸鉤”中的“決角”指折斷牛角,與“伸鉤”并列,共同強調超越常人的能力。
通過以上文獻記載可知,“伸鈎”在曆史語境中既是對具體動作的描述,也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反映了古代對武力和體能的重視。
詞義:
伸鈎 (shēn gōu)是指伸出鈎子或類似形狀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伸出手臂或手指勾住或抓住東西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伸:手部部首(扌)+3畫;鈎:金屬部首(钅)+6畫。
來源:
《說文解字》中解釋伸鈎為“伸手也。”意為伸出手臂。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的勞動場景中,用來描述用手或鈎子伸出抓取物品的動作。
繁體:
伸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伸鈎"的寫法多種多樣,可以說是流變很大。最早的《甲骨文》中,它們是⿱手九和⿱扌九組合而成的,表示"伸出手指"的動作。後來經過演變,逐漸形成現代常用的字形。
例句:
1. 他用長杆伸鈎,勾起了那隻滑落的帽子。
2. 漁夫從船上伸鈎,将水中的漁網拉起來。
組詞:
伸長、伸手、鈎子、鈎心鬥角
近義詞:
抓住、勾住、抓取
反義詞:
縮回、放開、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