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五馬渡江 ”。
“五馬浮江”是一個曆史典故,與西晉末年的政治動蕩及東晉建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緻北方陷入戰亂。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西晉政權瀕臨崩潰。五位司馬氏宗室王為避戰亂,南渡長江至建邺(今南京),最終由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317年),史稱“衣冠南渡”。
五位宗室王包括:
司馬睿在南京稱帝後,民間流傳“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諺語,暗喻五位南遷親王中僅司馬睿成功稱帝(“龍”象征皇權)。
該典故也作“五馬渡江”,常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如唐代張說《颍川夫人陳氏碑》中提及。
“五馬浮江”不僅是一個曆史事件代稱,更承載了晉室南遷、文化重心轉移的深遠影響。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東晉史書或相關文學評述。
《五馬浮江》是一個成語,意為五匹馬一起浮渡江河。使用這個成語形容氣勢宏偉、威風凜凜的場景或壯麗的景象。
《五馬浮江》包含三個漢字:五(份部首:二,筆畫:4)、馬(份部首:馬,筆畫:3)、浮(份部首:水,筆畫:10)。
《五馬浮江》源自古代故事《三國演義》,該故事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時,誓同心協力。後來,他們在長坂坡與曹操軍隊作戰時,通過江河渡口完成戰略轉移。于是有了這個成語的出處。
《五馬浮江》的繁體字為「五馬浮江」。
在古代,字形的書寫隨着時間的流轉有所變化,現代《五馬浮江》的字形在古代可能有所差異,具體古代寫法需考證。
1. 五馬浮江的壯麗場景令人心生敬畏。
2. 他在寫作中,通過生動的描寫創造了五馬浮江的氣勢。
類似字詞:馬到成功、龍馬精神、浮光掠影。
類似意思的成語有:五湖四海、五光十色、五谷豐登。
沒有特定的反義詞與《五馬浮江》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