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浮江的意思、五馬浮江的詳細解釋
五馬浮江的解釋
見“ 五馬渡江 ”。
詞語分解
- 五馬的解釋 太守的代稱五馬立踟蹰。;;《樂府詩集;陌上桑》詳細解釋.《玉台新詠·日出東南隅行》:“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 漢 時太守乘坐的車用五匹馬駕轅,因借指太守的車駕。 唐 錢起 《送張中丞赴桂州》詩
- 江的解釋 江 ā 大河的通稱:江山。江河。江天。江幹(乶 )(江邊)。江心補漏(喻錯過時機,補救已遲)。 特指中國長江:江防。江漢。江淮。江左(古代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亦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的全部地區)。
專業解析
“五馬浮江”是一個源自中國西晉末年重大曆史事件的典故性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面與曆史本義
“五馬”指西晉宗室中五位封王并擁有軍政大權的司馬氏成員: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汝南王司馬祐、南頓王司馬宗、彭城王司馬纮。“浮江”即渡江。該典故記載于《晉書·元帝紀》:“太安之際,童謠雲:‘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是歲,王室淪覆,帝與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而帝竟登大位焉。” 反映永嘉之亂(311年)後,五王南渡長江避難的曆史事件,其中司馬睿最終建立東晉王朝(“一馬化為龍”)。
二、文化引申義
在漢語語境中,“五馬浮江”已演變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成語:
- 王朝南遷的象征:特指晉室衣冠南渡,标志政治中心從中原向江南轉移。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述:“晉室不競,中原雲擾,五馬浮江而東晉立。”
- 政權存續的轉折:喻指政權在危難之際通過戰略轉移延續命脈。《中國曆史大辭典》釋義為“西晉宗室南渡建立東晉政權的關鍵事件”。
- 曆史更疊的隱喻:常見于文學作品,借指朝代更替或大規模人口遷徙。如南宋陸遊詩句“五馬浮江建業年”,即以典故暗喻宋室南渡。
三、權威典籍佐證
- 正史依據:《資治通鑒·晉紀九》載:“琅邪王睿至建業……以安東司馬王導為謀主”,詳述司馬睿(五王之一)渡江後奠定東晉基業的過程。
- 辭書釋義:《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512頁)明确釋義:“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後借指王朝南遷”。
- 典故溯源:《辭源》(修訂本)引《晉書》及童謠記載,強調其作為“晉室東遷之始”的曆史節點意義。
四、核心文化價值
該成語凝結了三個曆史認知維度:
- 地理維度:标志長江從天然屏障轉變為文明走廊的轉折點;
- 政治維度:見證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模式的成型(如“王與馬,共天下”);
- 文化維度:觸發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深度融合,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權威參考來源
-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六·元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 《中國曆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58頁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八十七》,中華書局,1956年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0147頁
網絡擴展解釋
“五馬浮江”是一個曆史典故,與西晉末年的政治動蕩及東晉建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字面指五位司馬氏宗室王(五馬)渡江南下(浮江)。
- 深層含義:象征西晉滅亡後,司馬氏皇族南遷建立東晉王朝的曆史事件。
曆史背景
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緻北方陷入戰亂。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西晉政權瀕臨崩潰。五位司馬氏宗室王為避戰亂,南渡長江至建邺(今南京),最終由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317年),史稱“衣冠南渡”。
核心人物
五位宗室王包括:
- 琅琊王司馬睿(後為東晉元帝)
- 西陽王司馬羕
- 南頓王司馬宗
- 汝南王司馬佑
- 彭城王司馬纮
結果與象征
司馬睿在南京稱帝後,民間流傳“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諺語,暗喻五位南遷親王中僅司馬睿成功稱帝(“龍”象征皇權)。
其他說法
該典故也作“五馬渡江”,常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如唐代張說《颍川夫人陳氏碑》中提及。
“五馬浮江”不僅是一個曆史事件代稱,更承載了晉室南遷、文化重心轉移的深遠影響。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東晉史書或相關文學評述。
别人正在浏覽...
白昌柏下人班瑞贲帱跛立車軸草初校典範婦姑勃溪愅詭觥籌灌洗耗矣哀哉河同水密煥若乎爾回猋講功忣忣叽叽喳喳禁司進占勘問刻鹄成鹜肯首窠子匡阜覽取蓮華幕靈昧聾啞镂雞子毛刺靡軀劘壘募化僻濫迫晦青睐青岚青薪奇冤全年如虎傅翼若有若無三征七辟埏陶燒羊盛烈舍字術鹄遂非貪官蠹役恬淡寡欲讬褾王範問革溫骊問詢烏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