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調的意思、和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調的解釋

(1).調和。《管子·度地》:“天地和調,日有長久。”《素問·痹論》:“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肴馔》:“劑水火而和調,糅蘇蔱以芬芳。”

(2).指調味。 宋 司馬光 《辭左仆射第三劄子》:“多鹽則太鹹,多梅則太酸,和調適宜,最為難事。”

(3).和睦;使和睦。《墨子·兼愛中》:“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薦賢退惡,和調百姓。” 明 陸世廉 《西台記》第一出:“念亂圖存,總須将相和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調(hé tiáo)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和”與“調”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圍繞“和諧協調”展開,常見于描述聲音、關系或狀态的融洽統一。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與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聲音的和諧調適

    指音樂或聲響的韻律協調、悅耳動聽。

    典籍例證: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籥舞笙鼓,樂既和調。”

    (譯文:持籥起舞笙鼓鳴,音樂和諧又協調。)

    此義強調音律的配合得當,體現傳統禮樂文化中對藝術和諧美的追求。

  2. 人際關系的融洽和睦

    引申為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矛盾消解,氛圍平和。

    典籍例證:

    《禮記·樂記》:“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

    (注:此處雖未直用“和調”,但“合和”即“和調”之意,指通過禮樂調和倫理關系。)


二、詞源與構詞分析


三、現代用法與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和調”的使用頻率較低,多被“和諧”“調和”等詞替代,但仍保留于以下語境: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和調”詞條,釋義為“和諧;調和”。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和”為“和諧”,“調”為“協調”,複合詞強調二者合一。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對“和”“調”的形音義考據,奠定詞義理解基礎。

  4. 《詩經》《禮記》:

    經典文獻提供早期書證,印證詞義的曆史淵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獲取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和調”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和諧協調
    指人與人、事物之間相互配合、融洽相處的狀态。例如《管子·度地》提到“天地和調,日有長久”,強調自然與社會的平衡。

  2. 調味與調和
    在具體操作中,可指“調節味道”或“調和物質”。如宋代司馬光曾以烹饪比喻:“多鹽則太鹹,多梅則太酸,和調適宜,最為難事”。

  3. 促進和睦
    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或社會狀态,如《墨子·兼愛中》提到“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強調和睦的重要性。


二、引申含義

  1. 文學與藝術中的附和
    在詩詞創作或傳統曲藝(如嘉善宣卷)中,指“附和他人韻調”。例如小說《歇浦潮》中“隨聲和調”的用法,引申為無原則地附和他人觀點。

三、應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需根據語境區分其褒貶色彩:在“和諧”義項中為褒義,而“盲目附和”時可能含貶義。例如“瞎和調”即批評無主見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原白雲親舍傍鄰悲路窮奔轶表明秕言謬説層濤纏達誠能成仙持寄癡子寸隙代替單孑獨立燈草席頂谒短價獨任俷德膚孱俯從輻集藁殡庋閣跪毯遑息圜好嘉樂江鯉教材錦箨迥邃迥語九趣給養芰制聚骨扇鵕雞癞肉頑皮撈捕龍門造像滿目瘡痍慢然缥渺僻近乾坤再造瓊璈倛魄攘羭纴器山珍海胥神旺士孫隨俗淘空填格夏苗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