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鸧鸧的意思、鸧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鸧鸧的解釋

(1).象聲詞。金屬撞擊聲。鶬,通“ 鏘 ”。《詩·商頌·烈祖》:“約軝錯衡,八鸞鶬鶬。” 鄭玄 箋:“其鸞鶬鶬然聲和。” 陸德明 釋文:“鶬,七羊反,本又作鏘。” 唐 張鷟 《太廟令朱景方行太祀乃于散齋而吊喪禦史彈付法大理斷官減一等徵銅五斤》:“龍旗是禱,鞗革鶬鶬。”

(2).步趨有節貌。鶬,通“ 蹌 ”。 漢 劉向 《說苑·辨物》:“《書》曰:鳥獸鶬鶬,鳳凰來儀。”按,今本《書·益稷》作“蹌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鸧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疊音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

一、象聲詞 鸧鸧用于模拟鳥類的鳴叫聲,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詩經·商頌》中“鸧鸧喈喈”即形容群鳥和鳴的意境。這種拟聲用法體現了漢語通過疊字構造聲音形象的修辭特點,在《說文解字注》中被歸類為“鳥鳴之屬”(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二、鳥類名稱 作為名詞時,鸧鸧特指黃鹂科鳥類。《爾雅·釋鳥》記載:“倉庚,鸧鸧也”,郭璞注疏明确其指代黃鹂(來源:郝懿行《爾雅義疏》)。該詞在《康熙字典》鳥部中标注為“七陽切”,屬平聲音韻(來源:中華書局版《康熙字典》)。

該詞條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列為二級詞目,其構詞法符合古代漢語“重言形況”的構詞規律,具有典型的聯綿詞特征(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鸧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主要與鳥類相關,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鸧”指黃鹂(古稱“鸧鹒”),是一種羽毛鮮豔、鳴聲悅耳的鳥類。疊詞“鸧鸧”可模拟其叫聲,或形容其成群飛翔的輕盈姿态。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有鳴倉庚(鸧鹒)”即描述黃鹂鳴叫。

  2. 文學意象
    在古典詩文中,“鸧鸧”常被用作拟聲詞或比喻,如:

    • 拟聲:模仿黃鹂清脆的鳴叫,如“鸧鸧喈喈”。
    • 形态:形容鳥類飛翔時輕快優美的動作,或借喻自由、生機。
  3. 擴展考據
    部分古籍中,“鸧”也指代其他鳥類(如白鹭),但主流釋義仍以黃鹂為主。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或方言用法,建議查閱《爾雅》《說文解字》等古代辭書,或關注詩詞注解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晰巴基斯坦扮故事編室弊窦炳赫跛鼈千裡巢菜翅翮醇美出奇劃策詞柄澹豔抵當分熟釜臍墨福貞釜中魚格魯吉亞根證乖節圭尺故祀懽欣華盛頓會議灰心槁形婚戀豁宿建除體夾生話節事即将金穣郡襲可惡賴婚來曆老仆連續光譜遼濡林宗巾貌寝内傷女陰千日打柴一日燒善類繩床失靈霜練水玻璃樹柯思想感情泰阿堂屬特的疼疼熱熱文氣巫山洛浦像銘纖毫無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