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官和屬員;下屬成員。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贈禮部尚書》:“其子故選君 繼疎 ( 仁度 )方起清卿嚮用,而 孫富平 掌銓,又舊堂屬相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我和 焦老頭子 有堂屬之分,彀不上去説這些事,所以未曾提及。”《官場現形記》第三七回:“官場的規矩,從前把兄弟,一朝作了堂屬,是要繳帖的。”
“堂屬”是一個古代官場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上下級關系,具體含義如下:
堂:指衙門的正堂或主官辦公場所,代指部門長官(即“堂官”)。 屬:即下屬或隸屬人員,指長官管轄的屬員。
組合後的堂屬指代同一部門的長官與下屬成員,如明清時期的六部中,尚書為堂官,侍郎、郎中等為屬員。
該詞多用于明清官場,現代已不常見。其核心是強調層級關系中的上下級身份界限,尤其在涉及公務或禮儀時需明确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官制,可參考《明史·職官志》或《清會典》等文獻。
《堂屬》是一個典型的漢字詞語,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章中。它的意思指的是在堂上擔任職務或在堂内居住。通俗來說,就是指在家族内高位的人物。
《堂屬》的部首是“屍”,共有11個筆畫。
《堂屬》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堂”的意思指的是堂屋,即家族的官方會議場所;“屬”則表示歸屬、隸屬的意思,合在一起即指擔任堂上職務或在堂内居住的人。
《堂屬》的繁體字為「堂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堂屬》古時的寫法為「堂屬」,其中的「堂」字寫作「廳」,而「屬」字的上部為一丨橫,并且結構更簡潔。
在典籍《史記》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吾憂屬二子,不得為貌。”這裡的“屬”即表示擔任家族中的重要職務或居住在堂内。
與《堂屬》相關的組詞有:族屬、堂兄、堂姐、堂弟等。
與《堂屬》近義的詞語有:家屬、家仆、府屬。
《堂屬》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主要用于指代在堂上擔任職務或在堂内居住的人,而非特定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