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的畫像銘文。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龍朔造像銘》:“此像銘為前人金石書所希見,故記之。”
"像銘"是漢語中由"像"與"銘"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學角度進行拆解分析:
一、基礎字義 "像"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具有三重釋義:①人物造型藝術的總稱,如雕像、畫像;②形體相似性,如"相像";③模仿行為,如"像聲詞"(商務印書館,2016)。在"像銘"語境中主要取第一義項。
"銘"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定義為"刻于器物表記功德或自警的文字",其甲骨文字形由"金"與"名"構成,體現金屬器皿镌刻特征(王力,2018)。該字在《禮記·祭統》中已有"銘者,論撰其先祖之有德善"的記載。
二、複合詞解析 據《漢語複合詞詞典》考證,"像銘"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指镌刻于塑像基座或背面的紀念性文字(李行健,2011)。該詞最早見于北宋《宣和畫譜》:"繪聖賢像,系銘以述其德。"明清時期碑刻學著作中多有使用,如《金石萃編》收錄的明代孔子像銘文。
三、功能特征 從銘文體裁角度考察,像銘具有三重功能:①紀事功能,記錄造像緣由及人物事迹(《文體明辨序說》);②頌揚功能,彰顯人物德行功績(《文心雕龍·銘箴》);③教化功能,通過曆史人物典範進行道德訓示(《朱子語類》卷十二)。
四、現代應用 在文物保護領域,《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将像銘作為文物斷代的重要依據。2021年故宮博物院修複的明代呂紀《九鸶圖》石刻,即通過基座像銘确認了創作年代(《故宮學刊》2022年第3期)。
“像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像銘指石刻的畫像銘文,即在石刻作品上同時刻有畫像和文字(銘文)的組合形式。這類銘文多見于古代碑刻或宗教造像中,兼具藝術與文獻價值。
白坿敗損半身搬移霸心冰銷部督沖場除拜摧眉折腰獃磕磕誕序頂用牍背蠹叢蜂聚負羁福判該敏詭逸穢筆回航金窠激揚沮誦科鬥篆可嘉枯龍藍田生玉淚波涼瓦瓦涼州詞栗犢廪籍狸子眊眊毛象夢草眠花醉柳南車南陽佳氣披頭撲扇遷寂窮搜博采睿命鋭澤乳下撒的生不如死世界環境日石首局十停樹林子通講退田讬色瓦碴兒望海潮羨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