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的畫像銘文。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龍朔造像銘》:“此像銘為前人金石書所希見,故記之。”
“像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像銘指石刻的畫像銘文,即在石刻作品上同時刻有畫像和文字(銘文)的組合形式。這類銘文多見于古代碑刻或宗教造像中,兼具藝術與文獻價值。
《像銘》是指以雕刻、銘刻等方式在器物上刻寫文字的技藝,也可以泛指刻寫在器物上的文字或辭章。
《像銘》由“⻌”(radical)和“釒”(component)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是部首“辵”的變形,表示行走或走路的意思;“釒”則表示金屬。
《像銘》總共有16個筆畫。
《像銘》這個詞最早源自《說文解字》,是由東漢時期的學者許慎所著,用來指代刻在金屬器物上的銘文。
《像銘》的繁體字為「像銘」。
古時候的漢字有多種寫法,而《像銘》也有一些古代的變體字。例如,銘的古代寫法為「銘」,像的古代寫法為「象」。這些寫法在古代文獻和碑刻上可以找到。
1. 這件古董器物上刻有一段古老的《像銘》,非常有研究價值。
2. 這個展覽上展示了許多精美的《像銘》。
1. 像刻:指以刻畫的方式将形象刻在器物上。
2. 銘文: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内容,也可以用來指刻在碑文、銘牌上的文字。
3. 銘記:表示深刻地記住或牢記某件事情。
1. 刻文:表示刻在各種器物上的文字,與“像銘”在意思上相近。
2. 雕文:指用雕刻技藝将文字或圖案雕刻在器物上,與“像銘”有相似之處。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像銘》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