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床的意思、繩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床的解釋

見“ 繩牀 ”。 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以闆為之,并用繩穿織而成。又稱“胡床”、“交床”。《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迺與弟子 法首 等數人至故泉上,坐繩牀,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至於坐止,鹹用繩牀。” 宋 王觀國 《學林·繩床》:“繩牀者,以繩貫穿為坐物,即俗謂之交椅之屬是也。” 清 杜濬 《為斯上人題》詩:“誰識山僧意,繩牀繪牡丹。” 清 黃宗羲 《陳乾初墓志銘》:“晚得拘攣之疾,不下繩床者十五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床,又稱“胡床”“交椅”,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坐具,其核心特征是以繩索編織成座面。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一種以繩編為座面、可折疊的坐具。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明确将“繩床”釋為“用繩編織的坐具”,并指出其與“胡床”的關聯性。《辭源》(商務印書館)補充說明其形制為“足交叉,能折疊,座面以繩為之”。

二、形制與材質特征

  1. 結構:
    • 以木材或金屬制成交叉折疊的支架(“交足”),座面由棕繩、麻繩等縱橫編織成網狀。
    • 來源:《中國古代家具辭典》(中華書局)描述其“座面繃繩,透氣彈性佳,可收展便攜”。
  2. 功能演變:

    早期為遊牧民族便攜坐具(胡床),後傳入中原,唐宋時成為禅修常用坐具。

    來源:《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指出僧人坐禅“結跏趺坐于繩床”的記載。

三、文化關聯與典籍例證

四、與現代家具關聯

今日本“榻榻米坐墊”、印度“繩編坐凳”均保留類似工藝,印證其跨文化影響。

來源:《東亞傳統坐具考》(北京大學出版社)對比分析繩床在東亞的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繩床”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一、實物定義(主要含義)

  1. 基本結構
    指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以木闆為框架,用繩子穿織成座面或靠背,又稱“胡床”“交床”。其特點為便攜,常帶有靠背和扶手,類似現代折疊椅。

  2. 曆史演變
    唐代從印度傳入,改變了古人跪坐的習慣,逐漸演變為垂足而坐的家具,成為椅子的前身。早期多用于寺廟,僧人修行時使用。

  3. 用途與文獻例證
    唐代文獻如《大唐西域記》記載“鹹用繩床”,說明其普及性。明清小說中亦常見,如《初刻拍案驚奇》描述道士坐繩床的場景。


二、引申與比喻

  1. 成語中的象征
    在《史記》典故中,“繩床”比喻人民群衆團結的力量,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2. 生活狀态描寫
    常與“瓦竈”連用(如“繩床瓦竈”),形容生活清貧簡樸。例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以“瓦竈繩床”自述困境。


三、常見搭配與注意事項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使用場景進一步分析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拗口令保母别風兵火出命楚夏瘩背德薄才鮮獨秀鵝鴨發辰番匠幡傘飛魚豐功碩德風虎雲龍甘棠之惠歸榮寒肅鹖雀洪河猴兒蒹葦急流矜奬急眼劇中人克諧朗晃羸服樂棚輪輝凝然弄癡趴稀棚垜砯砰欽奉秋享綦繡桑葉埽地神合屍橫遍野識途老馬適衷水精簾庶習溲便陶居士桃枝題本啼饑通子望影揣情物殉遐度先自隗始蟹饆饠西方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