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繩牀 ”。 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以闆為之,并用繩穿織而成。又稱“胡床”、“交床”。《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迺與弟子 法首 等數人至故泉上,坐繩牀,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至於坐止,鹹用繩牀。” 宋 王觀國 《學林·繩床》:“繩牀者,以繩貫穿為坐物,即俗謂之交椅之屬是也。” 清 杜濬 《為斯上人題》詩:“誰識山僧意,繩牀繪牡丹。” 清 黃宗羲 《陳乾初墓志銘》:“晚得拘攣之疾,不下繩床者十五年。”
“繩床”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基本結構
指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以木闆為框架,用繩子穿織成座面或靠背,又稱“胡床”“交床”。其特點為便攜,常帶有靠背和扶手,類似現代折疊椅。
曆史演變
唐代從印度傳入,改變了古人跪坐的習慣,逐漸演變為垂足而坐的家具,成為椅子的前身。早期多用于寺廟,僧人修行時使用。
用途與文獻例證
唐代文獻如《大唐西域記》記載“鹹用繩床”,說明其普及性。明清小說中亦常見,如《初刻拍案驚奇》描述道士坐繩床的場景。
成語中的象征
在《史記》典故中,“繩床”比喻人民群衆團結的力量,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生活狀态描寫
常與“瓦竈”連用(如“繩床瓦竈”),形容生活清貧簡樸。例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以“瓦竈繩床”自述困境。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使用場景進一步分析詞義。
繩床是指用繩子或其它材料編織的床。它通常由多根繩子相互交叉編織而成,提供一個平坦的睡眠表面。
繩床的部首是糸(繩子的意思),床的部首是廣(廣場的意思)。繩床共有10個筆畫。
繩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長期以來使用繩床的習慣,繩床一詞逐漸形成并流傳至今。繁體字“繩床”與簡體字的寫法一緻,隻是形狀上稍微有所不同。
在古代,繩床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漢字寫法是“繩床”,即将“繩”字的組成部分繁化,并删去橫折的線條。
他選擇了一張舒適的繩床,希望能夠好好休息一下。
繩索、床鋪、縫制、編織
繩榻、繩褥、織床
硬床、軟床、彈簧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