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et; gentle] 〈方〉∶文靜
(1).文風;文章的氣勢。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墓志銘》:“然《西京雜記》所記制度,多 班固 書所無,又其文氣嫵媚,不能古勁,疑即 葛洪 為之。”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六·越絕當作越紐跋》:“其雲 更始 之元,當是 西京 之末,而此書文氣,全不類其時。” 清 方東樹 《書<望溪先生集>後》:“先生則襲於 程 朱 道學已明之後,力求充其知,而務周防焉不敢肆,故議論愈密,而措語矜慎,文氣轉拘束,不能宏放也。”
(2).指文脈。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書傳述亦有異同例》:“此文‘是殆見吾衡幾也’,下乃羅列九淵,不特全無意義,且於文氣亦隔絶矣。”
(3).寫文章的風氣。 魯迅 《書信集·緻王冶秋》:“ 上海 不但天氣不佳,文氣也不像樣。”
(4).文雅安靜,不粗暴。如:這孩子很文氣。
“文氣”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文章的氣勢與連貫性
指文章内在的邏輯性和整體風格,如用詞、句式的節奏感,體現為行文的流暢度與感染力。例如清代俞樾提到“文氣隔絕”會影響文章意義。
文雅的氣質
在方言中(如北方地區),“文氣”形容人舉止文靜、溫和,與“粗野”相對。
哲學淵源
源自先秦哲學中的“氣”概念,指構成萬物的抽象生命力。古人認為,文章是作者内在精神(即“精氣”)的體現。
曹丕的“文氣說”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強調作者先天禀賦決定文章風格,如“氣之清濁有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文氣》是一個漢字詞語,即 "文" 和 "氣" 兩個字的組合。這個詞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具有文雅、氣質或文化修養。
《文氣》這個詞的部首是"文"和"氣"。"文"的部首是"文",總共有4畫;"氣"的部首是"氣",總共有4畫。
《文氣》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但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化作品中。在繁體字中,可以寫作"文氣"。
在古時候,"文"和"氣"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文"的古代寫法是"⺄",它的造形源于甲骨文中的 "六" 字;"氣"的古代寫法是"氣",省去了現代寫法中的"冖"字頭。
1. 她舉止優雅,充滿了文氣。
2. 這間書店的裝修風格很有文氣。
組詞:文化、文雅、文風、文人
近義詞:文雅、氣度、風度、修養
反義詞:粗俗、庸俗、無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