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行事有節制,使合乎準則。《國語·越語下》:“ 越王 句踐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吳 , 範蠡 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韋昭 注:“節,制也。”《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越王 謂 範蠡 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為之柰何?’ 蠡 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 司馬貞 索隱:“言地能財成萬物,人主宜節用以法地,故地與之。”
“節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節事”指行事有節制,使合乎準則,強調在行動或處理事務時遵循適度原則。其中“節”可理解為節制、調控,“事”指具體的事務或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越語下》與《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現代語境中,“節事”可延伸為:
注:需注意該詞與“節慶活動”無直接關聯,後者屬于現代“節事活動(Festival & Special Event)”的翻譯詞彙。
《節事》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遵守節約、節儉、節制的原則和做法。
《節事》一詞的部首是⺊,筆畫數為8。
《節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節和事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節事」。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規範化的過程。在古時候,「節事」可以用不同的字形表示,例如「節勢」、「節勢」等。
他非常節事,從不浪費任何資源。
節儉、節約、節流、節能
節約、節儉、節約用水、節約用電
奢侈、浪費、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