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的意思、巴基斯坦的詳細解釋
巴基斯坦的解釋
南亞國家,臨阿拉伯海。中國西南鄰國。面積7961萬平方千米。人口128億(1995年)。首都伊
6*斯
6*蘭堡。西北部為高原、山地,東南部為印度河平原。印度河縱貫南北。大部分地區氣候幹旱。世界重要的小麥、棉花生産國。工業以棉紡織為主。
詞語分解
- 巴的解釋 巴 ā 粘結着的東西:泥巴。鍋巴。 粘貼,依附在别的東西上:飯巴鍋了。巴結别人。 貼近:前不巴村,後不巴店。 盼,期望:巴望。 張開:巴着眼睛。 古國名,在今中國四川省東部。 中國四川省東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詞尾,讀輕聲:尾巴。嘴巴。 大蛇:巴蛇(傳說中能吞大象的蛇)。 氣壓的壓強單位。 壓強單位。 姓。 筆畫數:; 部首:巳; 筆順編號:
- 坦的解釋 坦 ǎ 寬而平:平坦。坦蕩。坦直(a.平坦筆直;b.坦率)。坦途。 心地平靜,沒有隱瞞:坦白。坦然。坦摯。坦誠。坦率(刬 )。 “坦腹”的簡稱,指女婿:坦床。令坦。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巴基斯坦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巴基斯坦(Pakistan)是位于南亞次大陸的伊斯蘭共和國,其名稱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文化内涵可解析如下:
一、基礎釋義
-
國名全稱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首都為伊斯蘭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地名譯名詞典》
-
地理定位
位于南亞,與中國、印度、阿富汗、伊朗接壤,南瀕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79.6萬平方公裡。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
-
詞源與含義
“巴基斯坦”(Pakistan)一詞源于烏爾都語,由多個地區名稱的首字母組合而成:
二、社會文化釋義
-
宗教特征
全球第二大穆斯林國家(穆斯林占比約96%),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法律體系融合伊斯蘭教法與英美法系。
來源:北京大學《東方文化集成·南亞卷》
-
民族與語言
主要民族包括旁遮普族、信德族、普什圖族等;官方語言為烏爾都語,通用英語。
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各國概況》
-
與中國關系
1951年建交,是首個承認新中國的伊斯蘭國家,兩國共建“中巴經濟走廊”,民間稱“巴鐵”(中巴友誼堅如鋼鐵)。
來源:外交部《中國同巴基斯坦的關系》
三、現代關聯含義
- “一帶一路”關鍵節點: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涵蓋能源、交通、港口建設。
- 國際反恐前沿:長期參與全球反恐合作,地緣戰略地位顯著。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12).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商務印書館.
- 劉伉. (1999). 《世界地名譯名詞典》. 中國社會出版社.
- 外交部官網. (2023). 《中國同巴基斯坦的關系》. 鍊接
- 周南京. (2003). 《東方文化集成·南亞文化編》. 昆侖出版社.
(注:部分文獻來源因無公開電子鍊接,僅标注出版物信息;外交部鍊接為官網主域,具體内容可站内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巴基斯坦”一詞的釋義可從詞源、宗教内涵及國家概況三方面綜合解析:
-
詞源構成
“巴基斯坦”(Pakistan)由多個地區名稱首字母組合而成:
- Punjab(旁遮普)
- Afghania(阿富汗尼亞,即西北邊境省)
- Kashmir(克什米爾)
- I(元音連接)
- Sindh(信德)
- Baluchistan(俾路支斯坦)
詞尾“stan”為波斯語“土地”之意,整體可直譯為“純潔的土地”。
-
宗教象征
- 名稱蘊含伊斯蘭教文化屬性,“Pak”在烏爾都語中意為“聖潔”,故全稱“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明确體現“清真之國”的定位。
- 全國97%以上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宗教活動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如每日五次禮拜、齋月禁食等。
-
國家概況
- 地理位置:南亞次大陸西北部,與中國、印度、阿富汗、伊朗接壤,南臨阿拉伯海,海岸線980公裡。
- 國土特征:面積約79.6萬平方公裡,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北部有喬戈裡峰等世界級高峰,南部屬熱帶氣候。
- 曆史演變:原包含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争後獨立。
“巴基斯坦”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號,其名稱直接反映了國家宗教屬性與地域構成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
闇蔽暗戀裱畫藝人賓署偪束步騎超雪掣所蝶怨蛩凄短绠椟玉遏雲社俛首帖耳宮坊鬼器滾利錢寒悸花活煌熠肩牌監攝扃鼏拘管看不起亢爽扣跋剌犮縷切慢緩慢臉漫失懋揚摩诘南離溺情披哆窮岩啟塗權門羣法诎身宂瑣溶液色叫商龍神禦石迳手毫束缣贖徒四輔歲星素志貪夫天津條約屯糧溫屯邂逅相遇寫鳥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