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畲的意思、山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畲的解釋

山中田地。 宋 陸遊 《子聿欲暫歸山陰贈以此詩》:“兩篇易象能忘老,百畝山畬可免飢。” 宋 真德秀 《再守泉州勸農文》:“燥處宜麥,濕處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畲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山”與“畲”二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及農史背景綜合理解。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演變、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四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山地耕作方式

    指古代在山區通過刀耕火種開墾的旱地,特指采用“火耕法”的原始農業形式。農民焚燒山間草木為肥,就地播種旱谷作物(如粟、豆),不修田埂,不引灌溉,收成後棄置休耕。此義項見于《漢語大詞典》【來源1】及《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來源2】。

  2. 代指開墾的荒山

    引申為通過焚燒草木開墾出的山地農田,如宋代範成大《勞畲耕》詩序:“畲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來源3】


二、字源考據


三、文獻典例

  1. 唐代農事記載

    劉禹錫《畲田行》:“何處好畲田,團團缦山腹……下種暖灰中,乘陽拆芽蘖。” 描述焚燒草木後暖灰播種的場景【來源6】。

  2. 宋代地理志書

    《太平寰宇記》載黔州風俗:“畲刀耕火種,所種粟豆而已。”印證其耕作對象為山地旱作【來源7】。

  3. 明清地方志

    嘉靖《惠州府志》:“瑤僮……居深山,耕山畲為業。”反映“山畲”與少數民族生計方式的關聯【來源8】。


四、文化内涵

“山畲”承載中國古代山地農業的生态智慧:


拓展知識


參考資料(按文獻類型分類):

【來源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來源2】《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曆史卷》(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來源3】範成大《石湖詩集》(中華書局,1962)

【來源4】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影印本)

【來源5】《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來源6】《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來源7】樂史《太平寰宇記》(清乾隆刻本)

【來源8】嘉靖《惠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來源9】王祯《王祯農書》(農業出版社,1981校注本)

【來源10】《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錄》(農業部,2016)

網絡擴展解釋

“山畲”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基本釋義

詳細解釋

  1. 本義:指“山中田地”,特指山區用于耕作的坡地(、、)。
  2. 引申義:
    • 描述生活在偏遠山區的農民群體,強調其與外界交流較少、生産條件艱苦()。
    • 宋代文獻中多用于農業指導,如陸遊《子聿欲暫歸山陰贈以此詩》提到“百畝山畲可免饑”,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提到“山畲宜粟”(、)。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引用或現代用例,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慮白雲謡保林表的博周不怕官,隻怕管巉聳蠢重大颢大課斷識端莊恩遇發芽率膏臊耿耿于心歌墟灌膿姑婆汗馬漢氏鶴歸華表後效黃面翁恢恢回驟火裡赤藿囊護脫醬瓿教化頭急功近名擊手韭黃舊人捃收刻覈苦患爛若舒錦老方子李天下縷數秘書丞摩跌目驗裒裒蒲鞋氣合權傾中外傷食魫窗書傳書滴水蒼佩投策抟垸吐花土枭遺使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