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遣使。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書》:“ 歐陽率更 書,妍緊拔羣,尤工於小楷, 高麗 遺使購其書。”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會賊有求降意,而盈廷諸臣,皆欲遺使議和罷兵。”
"遺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派遣使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遺使(yí shǐ)
指派遣使臣或派出使者的行為。其中:
整體釋義:通過委派專人傳達信息、執行外交任務或傳遞物品。
語境關聯性
多用于描述帝王、諸侯或權貴的外交行動,常見于史書、政論文獻。
例:
《資治通鑒·漢紀》:「武帝遺使通西域,張骞鑿空。」
(漢武帝派遣使者聯絡西域,張骞開辟了道路。)
使動含義強化
「遺」強調主動派遣的動作,隱含權威性指令。
例:
《後漢書·南匈奴傳》:「單于遺使奉獻,求使者監護。」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8頁)
明确釋義為:「派遣使者」。
例證引《晉書·慕容廆載記》:「遣使與太尉陶侃箋」。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遺」通「遣」,并舉《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遺使告漢王」佐證。
「遺使」屬文言結構,現代漢語已演變為「派使」「遣使」,但「遺」的本義在此語境中不再獨立使用。
需區别于「遺使」(wèi shǐ,指「饋贈使者」),二者讀音、意義均不同。
「遺」:《廣韻》以追切(平聲,脂韻);「使」:《廣韻》疏士切(上聲,止韻)。
「遺」可通「遣」,見于《經典釋文》注疏。
結論:「遺使」是古漢語中表示「派遣使者」的固定搭配,承載特定的政治與文化意涵,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權威性指令色彩。
“遺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wèi shǐ,含義為派遣使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遺使”中的“遺”讀作wèi,意為“派遣、給予”;“使”指“使者”。整體可理解為“派遣使臣”,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國家或君主對外派遣使節的行為。
與“遺(yí)”的區分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和讀音的準确性。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具體文獻來源。
安然無恙傍概寶唾鼈燥斃傷誠心誠意舂槀創革蠢蠢泚泚次蟗此生代姓打街罵巷達明定策國老頂收二十八将蜂糕鳳冠霞帔鳳頭履幹懷高空作業韓馬紅勒畫舡歡浃幻人幻僞惠賜架閣庫儉雕禁帑渴而穿井坑戶勞動教養吝書六閑鸾交夢兒亭南來北往年該月值滂集乾烘茶丘吾赇謝綦繡缺喪日甚一日毵毵繩墨之言濕地書匮朔漠悚慶調侃兒痛親無伍小白臉兒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