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犬膏。古代調味八珍之一。《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夏行腒鱐,膳膏臊。”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曰:“膏臊,犬膏。”《禮記·内則》:“夏宜腒鱐,膳膏臊。” 鄭玄 注:“犬膏臊。” 孔穎達 疏:“膏臊,犬膏也。”
“膏臊”為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膏”與“臊”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單字訓诂及文獻用例進行考釋。
膏:《說文解字》釋為“肥也”,本指動物脂肪,後引申為油脂、潤澤之物。在《左傳·成公十年》中“膏之下”即指心尖脂肪。現代漢語中保留“膏腴”“膏粱”等詞,均與肥美相關。
臊:《廣韻》注音“蘇遭切”,原指動物體味,特指豕腥氣。如《周禮·天官·内饔》有“豕臊”記載,鄭玄注:“豕膏腥而膻。”後引申為腥臭氣味的總稱。
膏臊合義:該詞多見于古代醫籍,如《黃帝内經》中“膏臊之毒”指肥膩腥臭之物所緻的病理産物,強調油膩與腥氣結合的特性。唐宋文獻中亦用于描述祭祀犧牲的脂肪與血氣混合狀态,如《禮記注疏》載“牲體膏臊未盡,非敬也”。
詞義流變方面,《漢語大詞典》未單列“膏臊”詞條,但可據字義推演其複合含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膏者脂凝,臊者氣郁”,從物質形态與氣味特征雙重維度界定該詞。
“膏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膏臊”指犬膏(犬類脂肪),是古代飲食文化中的一種調味品,屬于“八珍”之一,主要用于夏季烹饪。
文獻出處
季節性使用
古代根據季節選擇調味品,犬膏因氣味濃烈(臊),被認為適合夏季搭配幹魚(腒鱐)等食材,以調和風味。
音形結構
拼音為gāo sào,注音符號為ㄍㄠ ㄙㄠˋ,字形結構為“膏(上下結構)+臊(左右結構)”。
宋代晁補之在詩句“不如狐膏臊,質賤甘棄絕”中,以“膏臊”類比狐臊,表達對低劣之物的貶斥。
總結來看,“膏臊”是古代飲食文化中具有季節特色的調味品,需結合文獻和訓诂學理解其具體應用。
按軍白專背碑覆局杯盤狼藉表稱償金潺湲車乘抽吸從馬大單于膽俞道氅搗碓恩義鋒铓畢露負绐輻解鲑蔬桂轸珪珇國際河流洪庇火赤簡隽較辂驕盈機道極頂寖微酒糾句指老死牖下冷語靈海軨獵車瀝液沒理會名姝爬剔噴溢潛卻前言往行覃遷憩偃取巧日産森幻生色信眉書裙貪穢侹侹彤镂瘏口哓音圖賴畏語五講四美香穗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