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臊的意思、膏臊的詳細解釋
膏臊的解釋
犬膏。古代調味八珍之一。《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夏行腒鱐,膳膏臊。”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曰:“膏臊,犬膏。”《禮記·内則》:“夏宜腒鱐,膳膏臊。” 鄭玄 注:“犬膏臊。” 孔穎達 疏:“膏臊,犬膏也。”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臊的解釋 臊 ā 像尿或狐狸的氣味:臊氣。腥臊。狐臊。 臊 à 〔臊氣〕倒黴(“ 〔臊子〕方言,肉末或肉丁,如“羊肉臊臊面”。 害羞:害臊。羞臊。氣”讀輕聲)。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膏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膏臊”指犬膏(犬類脂肪),是古代飲食文化中的一種調味品,屬于“八珍”之一,主要用于夏季烹饪。
-
文獻出處
- 《周禮·天官·庖人》提到:“夏行腒鱐,膳膏臊。” 鄭玄注引杜子春解釋:“膏臊,犬膏也。”
- 《禮記·内則》也記載:“夏宜腒鱐,膳膏臊。” 孔穎達疏進一步說明:“膏臊為犬膏。”
用法與文化背景
文學延伸
宋代晁補之在詩句“不如狐膏臊,質賤甘棄絕”中,以“膏臊”類比狐臊,表達對低劣之物的貶斥。
總結來看,“膏臊”是古代飲食文化中具有季節特色的調味品,需結合文獻和訓诂學理解其具體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臊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皮膚油膩發臭。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的方法,可以将膏臊拆分為“艹”、“口”和“比”。膏臊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原本指的是衣服受到油脂污染,産生臭味的狀态。在繁體字中,膏臊的寫法通常不會有變化。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膏臊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個膏臊的例句:“他一整天都沒洗澡,膏臊的味道讓大家都犯惡心。”除了膏臊,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膏油、油膩、臊氣等。與膏臊相關的近義詞包括油膩、髒乎乎;反義詞則包括清爽、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