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山畲的意思、山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山畲的解释

山中田地。 宋 陆游 《子聿欲暂归山阴赠以此诗》:“两篇易象能忘老,百亩山畬可免飢。” 宋 真德秀 《再守泉州劝农文》:“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山畲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山”与“畲”二字组成,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用法及农史背景综合理解。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演变、文献用例及文化内涵四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山地耕作方式

    指古代在山区通过刀耕火种开垦的旱地,特指采用“火耕法”的原始农业形式。农民焚烧山间草木为肥,就地播种旱谷作物(如粟、豆),不修田埂,不引灌溉,收成后弃置休耕。此义项见于《汉语大词典》【来源1】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来源2】。

  2. 代指开垦的荒山

    引申为通过焚烧草木开垦出的山地农田,如宋代范成大《劳畲耕》诗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来源3】


二、字源考据


三、文献典例

  1. 唐代农事记载

    刘禹锡《畲田行》:“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蘖。” 描述焚烧草木后暖灰播种的场景【来源6】。

  2. 宋代地理志书

    《太平寰宇记》载黔州风俗:“畲刀耕火种,所种粟豆而已。”印证其耕作对象为山地旱作【来源7】。

  3. 明清地方志

    嘉靖《惠州府志》:“瑶僮……居深山,耕山畲为业。”反映“山畲”与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关联【来源8】。


四、文化内涵

“山畲”承载中国古代山地农业的生态智慧:


拓展知识


参考资料(按文献类型分类):

【来源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来源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来源3】范成大《石湖诗集》(中华书局,1962)

【来源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影印本)

【来源5】《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来源6】《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来源7】乐史《太平寰宇记》(清乾隆刻本)

【来源8】嘉靖《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来源9】王祯《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校注本)

【来源10】《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农业部,2016)

网络扩展解释

“山畲”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基本释义

详细解释

  1. 本义:指“山中田地”,特指山区用于耕作的坡地(、、)。
  2. 引申义:
    • 描述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民群体,强调其与外界交流较少、生产条件艰苦()。
    • 宋代文献中多用于农业指导,如陆游《子聿欲暂归山阴赠以此诗》提到“百亩山畲可免饥”,真德秀《再守泉州劝农文》提到“山畲宜粟”(、)。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引用或现代用例,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挨延阿滥磝磝宾柔布景财卤敞豁潮汐发电乘且冲散重裀翠冠寸马豆人倒垂莲抵背扼喉芳洁房烝凤腊风笙忿然作色脯燔公储诡瑰花绿头黄奶华西甲楯蒹葭伊人矫治家系计画急弯蹶踣看得起匡建宽洪海量跨年度捞龙缅邈拍手打掌配量辟儒轻怜起嗣羣姓声诗审听时龙顺涂说诱鼠乳枢垣夙诚踢登体力劳动彤陛武斗弦歌宰仙源谢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