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善惡惡的意思、善善惡惡的詳細解釋
善善惡惡的解釋
[love the good and shun the evil] 贊揚好人好事,憎惡壞人壞事,指愛憎分明
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史記·太史公自序》
詳細解釋
謂獎善嫉惡,好惡分明。《荀子·強國》:“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 宋 歐陽修 《王彥章畫像記》:“予於 五代 書,竊有善善惡惡之志。”《三國演義》第三五回:“久聞 劉景升 善善惡惡,特往謁之。”
詞語分解
- 善善的解釋 方言。輕易,隨便。《醒世姻緣傳》第五七回:“那人家善善的肯分與他便罷;若稍有些作難,他便拿了把刀要與人斫殺拼命。”《醒世姻緣傳》第九七回:“你怎麼問他要得回來?他就肯善善的還與你不成?”
- 惡惡的解釋 憎恨 * 。《公羊傳·僖公十七年》:“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蓋君子善善惡惡,君宜知之。”《新唐書·魏徵傳》:“然後善善而惡惡,審罰而明賞,無為之化何遠之有!” 章炳
專業解析
"善善惡惡"(shàn shàn wù è)是一個具有特定結構和含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在于表達一種鮮明的道德立場和情感态度。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指褒揚善行,憎恨邪惡。形容人愛憎分明,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道德标準。
- 第一個“善”:動詞,意為“認為……好”、“稱贊”、“褒揚”。
- 第二個“善”:名詞,意為“善行”、“好人”、“好事”。
- 第一個“惡(wù)”:動詞,意為“厭惡”、“憎恨”。
- 第二個“惡(è)”:名詞,意為“惡行”、“壞人”、“壞事”。
- 結構解析:成語采用了“動詞+名詞,動詞+名詞”的并列結構(V N, V N),生動地描繪了對待“善”與“惡”兩種截然不同事物的情感與行為反應:對善的方面是喜愛和褒揚,對惡的方面是厭惡和憎恨。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 司馬遷在這裡評價孔子編修的《春秋》,指出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善善惡惡”,即褒揚善人善事,貶斥惡人惡事,以此達到教化、勸誡的目的。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用法與内涵
- 鮮明的道德立場:使用該成語強調主體(個人、著作、制度等)在區分善惡、是非上态度明确,毫不含糊,體現了強烈的正義感和道德責任感。
- 情感傾向強烈:不僅包含認知上的區分,更包含了強烈的情感投入——對善的由衷喜愛、推崇,對惡的深切厭惡、貶斥。
- 評價與導向作用:常用于評價曆史人物、文學作品(如史書、筆記小說)或社會現象,指其具有明确的道德評判标準和價值導向,旨在揚善抑惡。來源:《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四、延伸意義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善善惡惡”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倫理觀念,即賞善罰惡、激濁揚清,是社會治理和個人修養所追求的理想狀态。它鼓勵人們不僅自身要行善,還要敢于、善于識别和反對邪惡。來源:《中國成語通釋》,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善善惡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指稱贊善行、憎惡惡行,形容人愛憎分明,具有明确的道德判斷标準。該詞通過疊字“善善”和“惡惡”強化了态度,前一個“善”和“惡”為動詞,分别表示“贊揚”和“憎惡”。
-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史記·太史公自序》:“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
- 另一出處為《荀子·強國》,強調善惡分明的态度是治國之本。
- 提到齊桓公與郭國父老的對話,進一步闡釋:若僅“善善而惡惡”卻無實際行動(如任用賢能、摒棄惡人),仍會導緻失敗。
-
語法與用法
- 結構為聯合式成語,常作定語,含褒義()。
- 近義詞包括“獎善嫉惡”,反義詞為“善惡不分”。
-
經典示例
-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谒之。”體現對人物品德的評價。
-
深層意義
該成語不僅強調道德判斷,更隱含“知行合一”的哲理——需将善惡态度轉化為實際行動,否則可能如郭國君主般徒有其表()。
别人正在浏覽...
邊虞倉鹒尺壁寸陰吃飯處齒牙馀慧澱塞東邦芳香酸發揚蹈勵飛騰猦貍粉皮伏筆高科公襄還正和揉浣帛會食驕玩進參驚潮金人之箴禁刑日聚散課殿阃幄懶婦狼纛愣頭磕腦練功十八法廉租房李漁慮無馬尾梅湖木耳凝膚鲵鳅弄巧企立栖志掃松身挺詩柄師心自是四海承風搨匠湯盞天荒豚鼠枉伏萬事不求人畏慄吾輩無價之寳武生銜悲縣軍蟹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