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的尾巴。《禮記·曲禮上》:“立視五巂,式視馬尾,顧不過轂。”《後漢書·公孫述傳》:“ 漢 ( 吳漢 )堕水,緣馬尾得出。” 唐 李賀 《酬答》詩之一:“行處春風隨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
(2).菼的别名。《詩·衛風·碩人》“葭菼揭揭” 鄭玄 箋“菼,薍也” 三國 吳 陸玑 疏:“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則謂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鋭而細。 揚州 人謂之馬尾。”
(3).草名。
(4).指 馬尾港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東南 閩江 口内。1884年( 光緒 十年) 中 法 戰争中的海戰即發生于此。《孽海花》第二四回:“我也想我國自 法 越 戰争以來,究竟 鎮南 的小勝,不敵 馬尾 的大敗。”
馬尾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義項
指馬匹尾部生長的長毛,具有驅趕蚊蟲、平衡身體的功能。《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馬的尾巴”,是動物軀體部位的直指義。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說文解字》釋“尾”為“微也,從到毛在屍後”,強調尾部末端特征。
二、引申義項
指将頭發紮束于腦後,形似馬尾的發型,亦稱“馬尾辮”。此用法源于對形态的類比,《漢語大詞典》收錄該義項,并注明流行于近現代日常生活。
在方言或特定語境中可指代“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因其針葉細長如馬尾得名。《中國植物志》将其列為松科常綠喬木,廣泛分布于中國南方。
三、文化意象
古代文學常以馬尾象征飒爽英姿,如《樂府詩集·木蘭詩》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馬尾的動态描寫強化了戰馬馳騁的意象。現代語境中,“馬尾”亦用于形容利落、簡潔的事物特性。
參考來源
“馬尾”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馬的尾巴,是詞語最原始的意義。古代文獻如《禮記》《後漢書》均有記載,如「立視五巂,式視馬尾」(,)。
植物别名
地理名稱 特指福建省福州市的馬尾港,位于閩江口。曆史上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1884年)發生于此(,,)。
現代引申義 作為發型術語,指将頭發紮成束狀垂于腦後,形似馬尾()。該用法源于古代飾發風俗,現多用于形容簡潔的束發造型。
以上解釋綜合了文獻考證、植物學及地理學等多角度釋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漢典》《禮記》等典籍或地方志。
拔絜陂量筆下超生赤奮若墊支雕槁地面溫度鹗視風脆封嵎棼嚣扶牆摸壁幹觸剛中柔外彀馬關門狀黑肌鴻天侯家換班簡劇缣錢奸旗鼓甲伍解船近世進一步九阡眷言眷矚開山客姓筐箧中物老來子祿禀緑英美玉無瑕渺如黃鶴鳴駞魔家傍州例破國譜表慶赉青銅學士親體齊如壤脈人手一冊沈猶襫襏泰嶽逃頓天絲挺而走險婉奕狎敵相通消鍊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