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的尾巴。《禮記·曲禮上》:“立視五巂,式視馬尾,顧不過轂。”《後漢書·公孫述傳》:“ 漢 ( 吳漢 )堕水,緣馬尾得出。” 唐 李賀 《酬答》詩之一:“行處春風隨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
(2).菼的别名。《詩·衛風·碩人》“葭菼揭揭” 鄭玄 箋“菼,薍也” 三國 吳 陸玑 疏:“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則謂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鋭而細。 揚州 人謂之馬尾。”
(3).草名。
(4).指 馬尾港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東南 閩江 口内。1884年( 光緒 十年) 中 法 戰争中的海戰即發生于此。《孽海花》第二四回:“我也想我國自 法 越 戰争以來,究竟 鎮南 的小勝,不敵 馬尾 的大敗。”
“馬尾”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馬的尾巴,是詞語最原始的意義。古代文獻如《禮記》《後漢書》均有記載,如「立視五巂,式視馬尾」(,)。
植物别名
地理名稱 特指福建省福州市的馬尾港,位于閩江口。曆史上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1884年)發生于此(,,)。
現代引申義 作為發型術語,指将頭發紮成束狀垂于腦後,形似馬尾()。該用法源于古代飾發風俗,現多用于形容簡潔的束發造型。
以上解釋綜合了文獻考證、植物學及地理學等多角度釋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漢典》《禮記》等典籍或地方志。
馬尾是指馬身上的尾巴,也是指人類束起來的頭發從後面垂下來的樣子。
馬尾的拆分部首是馬字旁,馬尾的拆分筆畫是8畫。
馬尾一詞的來源比較直接,即指馬的尾巴。而人類把束起頭發後從後面垂下來的樣子比喻為馬尾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馬尾在運動時擺動的樣子與人類束發後垂下的發髻相似。
馬尾的繁體字為 "馬尾"。
據考古發現,古代馬尾的漢字寫法是 "馬窄尾",表示馬尾的樣子窄而尖。
他的馬尾在風中飄揚。
馬尾辮、馬尾椎
馬尾可近義為馬鬃。
馬尾的反義詞為馬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