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邊遠荒僻。 漢 王充 《論衡·恢國》:“ 匈奴 時擾,正朔不及,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貢獻牛馬。”
(2).指未經開辟的或荒蕪的。 唐 元稹 《古社》詩:“良田千萬頃,占作天荒田。”
(3).科考未出過及第人才,謂之“天荒”。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述解送》:“ 荊南 解比號天荒。” 清 黃宗羲 《馀姚重修儒學記》:“至使數十年之中,人才寥落,科名亦且天荒。”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傳》:“ 寧津 生自是誦 應震 文而得第者四,前此天荒者且百年矣。”參見“ 破天荒 ”。
"天荒"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使用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天荒"由"天"與"荒"複合而成。"荒"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蕪也",指未經開墾的原始狀态。故"天荒"字面指天地初辟時的蒙昧混沌景象,強調宇宙形成初期的荒蕪與原始性。此義多見于古籍對創世神話的描述,如《淮南子》所載"天地未形,馮馮翼翼"的宇宙起源觀。
時間維度
引申為極其久遠的年代,如"天荒地老"形容時間跨度超越人類認知極限。唐代李賀《緻酒行》中"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即用此意象強調時間悠遠帶來的滄桑感。
空間維度
指與文明隔絕的邊遠之地。宋代《太平寰宇記》載荊南地區"天荒未破",形容其地處偏遠、文化未啟的狀态。此用法突顯地理與文化上的雙重疏離。
最典型的用法見于"破天荒"典故,典出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
唐荊州舉人劉蛻以"破天荒"喻本地首次中進士
唐代荊南地區(今湖北)因文化落後,近五十年無人考中進士。直至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劉蛻成為該地首位進士,時人稱"破天荒"。蘇轼《贈姜唐佐》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即化用此典。
此典故賦予"天荒"前所未有、開創先例的象征意義,成為漢語中表達"打破曆史空白"的經典隱喻。
當代使用中,"天荒"主要保留在"破天荒"這一固化表達中,形容打破常規、首次發生之事。例如:"他破天荒地早起鍛煉"強調行為超出既往模式。單獨使用"天荒"的情況多見于詩歌或仿古文體,如"天荒月冷"營造蒼茫意境。
權威參考來源:
“天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邊遠荒僻之地
指地理上極其偏遠、人煙稀少的區域。例如漢王充《論衡·恢國》提到匈奴所在的“天荒之地”,形容其未受中原王朝管轄的荒涼狀态。
未經開墾或荒蕪的狀态
用于描述未被開發的原始土地,如唐代元稹《古社》詩中“占作天荒田”,強調土地的原始荒蕪特性。
科舉未出及第者的代稱
特指某地區長期無人考中科舉,如五代《唐摭言》記載荊南地區因百年無進士而被稱為“天荒”,直到劉蛻中第後才有“破天荒”之說,後演變為打破空白的典故。
其他擴展
現代語境中,“天荒”常與“地老”組合為“地老天荒”,比喻時間久遠或誓言永恒,例如“誰許誰地老天荒”。
案牍之勞霸道報投備忘錄避朝損膳不分畛域察閲饬躬崇本抑末雠古床上疊床道機盜嫂低級趣味獨樂頓功二朝芳卉芳譽風生爐富室子甘乳高儁寡言古月海棠合謀轟笑賤恥誡誓卷款隽輔巨橐匡國濟時連根拔留難陸皮屢試屢驗罵喝馬日睦婣擗撥批亢搗虛評薪奇門勤恪三戶沈塞舍身求法戍陀羅私賞遡流窮源夙日台銜歪辣骨完計玮烨文文莫莫相堅相視莫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