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年的瑞兆。俗謂瑞雪兆豐年,亦有以春雨或霧淞為豐年瑞兆的。 南唐 李中 《喜春雨有寄》詩:“最憐滋壠麥,不恨溼林鸎;父老應相賀,豐年兆已成。” 宋 強至 《诘朝雨寒密雪雜下辄成一篇呈諸匠者幸賜光和》詩:“真宰恩先漏,豐年兆逆占。” 明 謝谠 《四喜記·喜逢甘雨》:“玄冥已報豐年兆,對酒且開懷抱,醉聽前村喜雨謡。”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繼閲類書載 齊 諺雲:‘霜淞如霧淞,貧兒備飯甕。’亦以此為豐年兆。”亦省作“ 豐兆 ”。 宋 宋祁 《和樞密晏太尉<元日雪>》:“豐兆歡歌誰不爾,百官兼放五門朝。” 元 戴良 等《甲辰元日對雪聯句》:“三冬不作雪,元日乃飛花;殆似呈豐兆,還如獻歲華。”
“豐年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預示豐收年景的征兆或迹象,常與自然現象關聯,如瑞雪、春雨、霧凇等被視為農業豐收的吉兆。
核心意義
通過特定自然現象(如雪、雨、霧凇)預示農作物豐收或事物順利發展的預兆,體現古人對自然與農業關系的觀察和期盼。
文化背景
源于農耕社會對氣候的依賴,如“瑞雪兆豐年”強調冬雪利于土壤保墒和害蟲防治,春雨則促進作物生長。
“豐年兆”既是對自然與農業關系的樸素認知,也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若需更多文獻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豐年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豐收的征兆或者充滿希望的象征。形容農田的收獲好,寓意着未來的日子将會充滿豐盛和繁榮。
《豐年兆》的拆分部首是「一」字旁和「貝」字旁,部首分别是「丨」和「貝」。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是13。
《豐年兆》這個成語的來源較為廣泛,但是它最早見于南朝梁道宣《晉書·苟晞傳》中。在繁體字中,該成語的寫法為「豐年兆」。
在古代,有許多漢字有不同于現代的寫法,同理,「豐年兆」在古時候也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它可以寫作「豐年兆」或者「豐年」。
他的辛勤努力是豐年兆,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組詞:豐收、年華、兆頭
近義詞:大豐收、豐富收獲
反義詞:歉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