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矯情厲色。假裝嚴厲。《逸周書·官人》:“矯厲以為勇,内恐外誇,亟稱其説,以詐臨人。” 朱右曾 校釋:“矯厲,矯情厲色也。”
(2).造作勉強。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3).勉力磨練。 三國 魏 阮籍 《達莊論》:“矯厲才智,競逐縱橫。”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薦楊誠齋》:“若朝廷之亦得如此三數輩,可以逆折奸萌,矯厲具臣,為益非淺。” 清 吳敏樹 《與朱伯韓書》:“其才之與學,雖已薄陋,而其矯厲自直之氣,差欲不後於古人。”
(4).高昂激越。《文選·成公綏<嘯賦>》:“時幽散而将絶,中矯厲而慨慷。” 李善 注:“矯,舉也。” 呂向 注:“厲,高也。”
“矯厲”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假裝嚴厲
指故意表現出嚴肅強硬的态度,并非出自本心。如《逸周書·官人》提到“矯厲以為勇”,朱右曾注釋為“矯情厲色”。
造作勉強
形容刻意違背本性或強行改變自然狀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即強調本性無法通過刻意造作改變。
勉力磨練
指通過努力修煉提升能力或品格。三國阮籍《達莊論》有“矯厲才智”,宋代周密著作中也提及通過矯厲“逆折奸萌”。
高昂激越
形容聲音或氣勢高亢激烈,此義項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描述特定情境。
典型例句
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
《矯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改正、糾正錯誤或缺點,使之變得剛勁有力。
《矯厲》由石部和米部組成。
石部拆分:矢(3畫)+ 矢(3畫)
米部拆分:糸(6畫)+ 匕(2畫)+ 立(5畫)
《矯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其繁體字形為「矯厲」。
在古時候,漢字《矯厲》的寫法稍有不同,石部的矢字旁是「矢(3畫)+ 工(3畫)」,而糸部的字旁是「糸(6畫)+ 匕(2畫)+ 立(5畫)」。
1. 他經過不斷的努力和鍛煉,終于矯厲了自己的身體素質。
2. 這位領導,以其嚴苛的要求矯厲了部門的作風。
3. 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刻,人民需要一位能矯厲風氣、振奮民心的領導者。
組詞:矯正、矯飾、矯情、矯嚴、矯健
近義詞:改正、糾正、批判、改良
反義詞:順從、遷就、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