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明節的意思、清明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明節的解釋

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遊等活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兼具自然節氣與人文節日的雙重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時間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通常在公曆4月4日至6日之間(冬至後的第108天)。此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它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列。

二、習俗與活動

  1. 祭祖掃墓
    清明節的核心習俗是掃墓祭祀,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敬意。這一傳統源于古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唐代後逐漸與寒食節融合,形成固定儀式。
  2. 踏青郊遊
    因清明正值春光明媚,人們常外出踏青、放風筝,親近自然,故又稱“踏青節”。
  3. 農事活動
    作為節氣,清明标志着春耕春種的開始,民間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等農諺。

三、曆史演變

四、文化意義

  1. 傳承孝道倫理:通過祭祖強化家族紐帶,弘揚孝道與親情。
  2. 促進社會凝聚:海内外華人共同參與祭祀,增強民族認同感。
  3. 自然人文融合:既反映季節變化,又蘊含對生命循環的哲思,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

五、其他名稱與地位

清明節别稱“踏青節”“行清節”,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習俗或曆史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清明節

清明節,俗稱“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國24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每年農曆四月初五前後,過清明節的習俗具有悼念和祭祀先人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清明節的漢字“清”由氵(三點水)和青(青字頭)兩個部首組成;而“明”則由日(日字底)和月(月字旁)兩個部首組成。

筆畫分别為:清(11畫)明(8畫)節(5畫)。

來源和繁體

清明節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司保》。2008年11月,中國的*********批準将“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節日之列。

繁體字的寫法為:清明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清”時,下方有一個“馬”字旁,寫法為“鲭”;而古代寫“明”時是由方字旁在左邊,火字旁在右邊組成的。

例句

今年清明節我準備去掃墓祭拜先人。

組詞

清明、節日、踏青、祭祀、先人、掃墓、悼念

近義詞

寒食節

反義詞

重陽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