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删节本的意思、删节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删节本的解释

删除次要部分,留取主要内容的书的简本。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经书删节本》:“ 宋 周密 《癸辛杂识》云:‘ 贾师宪 有《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又欲节《十三经注疏》,未及入梓。’然则经史删节本, 宋 时已有之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删节本指对原始文本进行选择性删减后形成的版本,通常保留核心内容但缩减篇幅或调整细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的定义,其核心特征为“对原著内容进行删改,以适应特定阅读需求”。这类文本常见于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或教材领域,例如青少年版名著常通过删减复杂情节或敏感描写实现年龄适配。

从编纂特点分析,删节本需遵循“保留主干、去除枝蔓”的原则。中国出版行业协会《出版物编校规范》(2020版)指出,合法删节应确保不扭曲作者原意,且需在封面、扉页明确标注“删节本”字样。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红楼梦》青少年版,删除了部分封建迷信描写,同时完整保留了主要人物线索。

在应用场景方面,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研究显示,教学用删节本可降低语言难度,其词汇量通常控制在HSK4-5级水平(约1500-2500词),适合汉语学习者使用。但学界也存在争议,如《文学遗产》期刊2023年刊文指出,过度删节可能导致文化信息缺失,建议配合导读资料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删节本”指对原书内容进行删减调整后形成的简略版本,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删除次要内容保留核心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删节本又称“节本”或“删本”,是通过删除原著中非核心内容(如冗余描述、次要情节等),保留主体部分形成的简略版本。例如《金瓶梅词话》曾出版删节本,删减敏感描写后发行。

2. 历史渊源 据清代学者俞樾考证,宋代已有经史删节本,如贾师宪编撰的《三礼节》《左传节》等。元代杜氏也曾辑录经典删节本,说明这一形式在中国古籍整理中应用广泛。

3. 应用场景 •经典普及:为便于传播,将长篇典籍浓缩,如《史记》曾有十餘万言删本; •内容审查:删除敏感内容,如现代环评报告可能发布删节版本; •教学辅助:提炼重点供学习者使用,如《十三经注疏》计划删节未果的案例。

4. 相关争议 部分删节本可能引发争议,如译者指出盗版书籍常擅自删改原文形成“残缺不全”版本,清代学者周亮工也质疑《史记》删本可能导致原本失传。


可通过查字典、沪江词典或知网百科获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隘跼八都败折宝华炳贲餐仰倡狂齿至之车酬心绰裕达本代书雕体敌弱斗嚣二齐二仪发物俸钞抚哭福田院桴粥胳臂更成隔声格诗咯吱海商衡樊后甲呼啦膙子结聚绝版郡寄卡奴洼揆务郎公掠卤靓姝柳永马勺木楼屏放墙仞悭滥潜然润浃商界市鬨诗琴漱涤束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伤寒夙心庭长拓边万家缊韠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