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除次要部分,留取主要内容的书的简本。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经书删节本》:“ 宋 周密 《癸辛杂识》云:‘ 贾师宪 有《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又欲节《十三经注疏》,未及入梓。’然则经史删节本, 宋 时已有之矣。”
“删节本”指对原书内容进行删减调整后形成的简略版本,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删除次要内容保留核心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删节本又称“节本”或“删本”,是通过删除原著中非核心内容(如冗余描述、次要情节等),保留主体部分形成的简略版本。例如《金瓶梅词话》曾出版删节本,删减敏感描写后发行。
2. 历史渊源 据清代学者俞樾考证,宋代已有经史删节本,如贾师宪编撰的《三礼节》《左传节》等。元代杜氏也曾辑录经典删节本,说明这一形式在中国古籍整理中应用广泛。
3. 应用场景 •经典普及:为便于传播,将长篇典籍浓缩,如《史记》曾有十餘万言删本; •内容审查:删除敏感内容,如现代环评报告可能发布删节版本; •教学辅助:提炼重点供学习者使用,如《十三经注疏》计划删节未果的案例。
4. 相关争议 部分删节本可能引发争议,如译者指出盗版书籍常擅自删改原文形成“残缺不全”版本,清代学者周亮工也质疑《史记》删本可能导致原本失传。
可通过查字典、沪江词典或知网百科获取更完整信息。
《删节本》是一个中文词汇,用来描述被删减过内容的版本或作品。原文中可能包含了过多的内容,为了精简或调整结构,编辑或者作者会剔除一些内容,从而形成了删节本。
《删节本》的拆分部首是“刀”和“页”,其中“刀”是右边的部首,表示字形的基本意义,“页”是左边的部首,表示与“书籍”相关的意义。
根据《汉字结构规范》的划分,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
词语“删节本”的出现比较晚,它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随着文学、出版等领域的发展,编辑和作者在整理和出版作品时,出于种种原因,会对文本进行删减操作,从而形成了“删节本”这一概念。
《删节本》的繁体字为「刪節本」。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删节本”一词,因此也没有相应的古汉字写法。
1. 这本小说是经过编辑的删节本,但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精髓。
2. 电影版的《哈利·波特》是原著小说的删节本,缺少了许多重要情节。
删减、本子、文稿、编辑、剔除
简化版、缩编本、整理本
完整版、原著、全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