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一姓世系的譜牒。《新唐書·高儉傳贊》:“遭 晉 播遷,胡丑亂華,百宗蕩析,士去墳墓,子孫猶挾系録,以示所承。”
“系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家族世系的記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系録”指記錄某一姓氏家族世系的譜牒,相當于現代的家譜或族譜。它通過文字形式保存家族成員的傳承關系、分支脈絡等信息。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高儉傳贊》:“遭晉播遷,胡丑亂華,百宗蕩析,士去墳墓,子孫猶挾系録,以示所承。” 此句描述戰亂時期,士族即便流離失所,仍攜帶家族系録以證明身份和傳承。
如今“系録”一詞已較少使用,但類似概念可見于家譜、族譜或宗族檔案中,尤其在曆史文化研究中仍有參考價值。
部分網頁(如)标注拼音為“xì xì”,可能是輸入錯誤,根據權威詞典和古籍用例,正确讀音應為xì lù。
《系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編年史”或“家譜”。它由兩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不同的意思和構造。
拆分《系録》的部首是“糸”和“金”,其中“糸”表示“絲”,“金”表示“金屬”。它們分别是第120和167個部首。
拆分《系録》的筆畫分别是5和8。其中,第一個字“系”有5個筆畫,而第二個字“録”有8個筆畫。
《系録》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的文獻中,用來記錄宗族的曆史和家族的血脈關系。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成用來指代編寫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家族譜系的文獻。
《系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繫錄”。繁體字的形态和構造與簡體字有所差異,常見于香港、台灣和一些海外華人社區。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規範與現代有所不同。而《系録》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繫錄”,仍然由“糸”和“金”兩個部分組成,隻是字形形态和一些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1. 他的家族有一本精心編寫的《系録》,記錄了幾百年的曆史。
2. 這部《系録》是我們家族寶貴的文化遺産,記錄了我們祖輩的輝煌。
組詞:家譜、編年史、族譜。
近義詞:宗譜、家史、家譜。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