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彜夏鼎的意思、商彜夏鼎的詳細解釋
商彜夏鼎的解釋
夏 商 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清 沉起鳳 《諧铎·呂仙寶筏》:“君文氣息逼似《兩京》,次者亦 韓 潮 蘇 海,若以此獵取功名,譬猶執 商 彜 夏 鼎鬻諸五都之肆,非弗寶貴,而無如識者希也。”
詞語分解
- 商的解釋 商 ā 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計劃、讨論:商量。商讨。商議。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協商。 買賣,生意:商業。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為“賈”,後泛指做買賣的人,亦
- 夏鼎的解釋 即 禹 鼎。相傳 夏禹 鑄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參閱《左傳·宣公三年》。 晉 左思 《吳都賦》:“名載於《山經》,形鏤於 夏 鼎。” 宋 歐陽修 《讀<山海經圖>詩》:“
專業解析
"商彜夏鼎"是漢語中用于形容稀世珍寶的經典成語,其核心意義指代商周時期具有曆史價值的青銅禮器。以下從語義、文化象征、文獻溯源三方面進行解析:
一、詞源結構
該成語由"商彜""夏鼎"兩個偏正詞組并列構成:
- "商"指商代(前1600-前1046),"彜"為古代祭祀用酒器,《漢語大詞典》釋作"宗廟常用禮器之總名";
- "夏"指夏代(前2070-前1600),"鼎"為三足兩耳烹食器,後演變為政權象征,《尚書·周書》載"禹鑄九鼎"奠定禮制根基。
二、文化象征體系
- 禮器功能:商周青銅器承載"器以藏禮"的哲學觀,《禮記·禮器》記載"宗廟之器,不粥于市",印證其神聖性
- 政權符號:鼎彜作為"明貴賤,辨等列"的禮制核心,《左傳·宣公三年》載楚莊王問鼎即體現其政治象征
- 工藝巅峰:現存司母戊鼎(商代)重達832.84公斤,含銅84.77%,錫11.64%,鉛2.79%,體現青銅配方公式:
$$
m{青銅}=0.8477m{Cu}+0.1164m{Sn}+0.0279m{Pb}
$$
三、現代語義演變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标注為"書面語",當代多用于比喻:
- 珍貴文化遺産(故宮博物院商周青銅館藏)
- 學術研究瑰寶(《殷周金文集成》著錄銘文4975件)
- 藝術審美典範(青銅器饕餮紋構成法則)
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第10卷
- 《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2001)第三章
- 《兩周禮器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禮制考釋篇
網絡擴展解釋
“商彜夏鼎”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1.發音與結構
- 發音:shāng yí xià dǐng。
- 構成解析:
- “商”指商朝,“夏”指夏朝,均為中國早期朝代。
- “彜”是商代祭祀用的青銅禮器;“鼎”是夏商周時期的重要禮器,象征權力與秩序。
2.基本含義
- 本義:泛指夏商時期的青銅禮器,代指極其珍貴的古董。
- 比喻義:象征統一、和平的社會秩序,或文化傳承的典範。
3.曆史背景與引申
- 商周時期,青銅器(如鼎、彜)不僅是實用器具,更是禮制與權力的象征。成語通過列舉不同朝代的代表性器物,強調其跨越時代的珍貴性。
- 清代文獻(如沈起鳳《諧铎》)用此成語比喻文風古樸莊重,如同古董般價值非凡,但可能因過于高雅而難被世俗認可。
4.用法與出處
- 用法: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文物或比喻事物珍貴、正統。
- 經典出處:
“君文氣息逼似《兩京》,次者亦韓潮蘇海,若以此獵取功名,譬猶執商彜夏鼎鬻諸五都之肆,非弗寶貴,而無如識者希也。”
——清·沈起鳳《諧铎·呂仙寶筏》。
5.相關成語與注意事項
- 近義詞:夏鼎商彜(二者可互換使用)。
- 注意:避免與部分非權威來源混淆(如誤釋為“言行得體”),該成語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珍貴古董”或“正統秩序”。
“商彜夏鼎”以器物指代朝代文明,既承載曆史厚重感,也隱含對文化正統性的推崇。其雙重含義(文物珍品/社會秩序)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清代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罔柏夷亮父暴露無遺差錢茬子丹書倒箧傾筐調回蔕芥地球同步衛星凍死短忽兌準犯齋風雨晦暝浮涼跟房供禦龜筴鬼社寒燎花囿減降賈息嗟籲寄宿凱風寒泉之思爌炾露蓋摩砻目禮嫱媛前七子橋梁碁燈青甓清肅栖岩劬儉羣形禳禬日新如法炮制乳母埽眉才子少成社火水販瞚息宋襄之仁天囚天涯條苗同號通夕晩途卧骨香麴翛翛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