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正嚴明。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先寺》:“﹝ 東平王 ﹞ 略 為政清肅,甚有治聲。”《舊唐書·良吏傳上·韋仁壽》:“ 仁壽 将兵五百人至 西洱河 ,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法令清肅,人懷歡悅。” 明 張居正 《答趙汝泉書》:“近來吏治,頗為清肅。”《紅樓夢》第三七回:“皇上見他人品端方,風聲清肅,雖非科第出身,卻是書香世代,因特将他點了學差。”
(2).清平甯靜。 漢 蔡邕 《太尉楊公碑》:“善否有章,京夏清肅。”《後漢書·崔寔傳》:“故嚴刑峻法,破姦軌之膽;海内清肅,天下密如。” 宋 司馬光 《蘇骐骥墓碣銘》:“縣多寇盜,吏卒單弱,公奬訓率厲,擒馘七十餘人,闔境清肅。”
(3).清淨嚴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屈支國》:“僧徒清肅,誠為勤勵。”《明史·朱與言傳》:“家居門庭清肅,鄉人有不善,惟恐 與言 知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嫦娥》:“由此閨閣清肅,無敢譁者。”
"清肅"是漢語中兼具空間氛圍與人文品格的雙重性詞彙。《漢語大詞典》将其核心義項歸納為兩方面:
一、指環境層面的"清潔甯靜"屬性。該詞常以"清肅之氣"的固定搭配形式出現,用以描摹秋冬季特有的潔淨冷冽氣息。如《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天阃決兮地垠開,八荒協兮萬國諧",李賢注引《河圖》雲"帝當會昌,成法乾元,至德通靈,主位四時",其中"清肅"即體現自然界的澄明特質。
二、指社會層面的"嚴肅公正"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此詞在政治治理語境中的使用,如《晉書·李憙傳》記載"朝廷肅然,貴戚懾氣",此處"清肅"既包含執法嚴明的行政效能,也暗含道德規訓的深層意蘊,常與"綱紀"形成語義呼應。
"清肅"是一個多義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核心含義及延伸用法:
一、主要義項解析
清正嚴明(政治治理)
清平甯靜(社會狀态)
清淨嚴肅(環境氛圍)
二、延伸應用領域
該詞在當代使用中,多保留"清正嚴明"的核心語義,常見于曆史研究、公文寫作及文學創作領域。其詞義演變體現了從具體政治治理向抽象環境描寫的語義擴展過程。
白墖奔隨熚熚敝鬼殘留晨曲沉痛傳訛春作當當響大誅地面輻射奮北鳳凰池烽狼負恥高翼寒馥恨相見晩鴻都客煥彰降旛驕獰解洗禮禁樓欄馬牆老旦連持兩省遼甯淩雜裡向碌碌庸庸旄人钤轄其道亡繇萋菲七陵期日砌體器宇栖蹤韶箾生鏽勝緣十三科衰統司帳所緻韬钤踏石球托援衛符偉績豐功威詐位置無偏無陂香麝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