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消災除病而祭祀。《舊唐書·李泌傳》:“ 黎幹 用左道位至尹京,嘗内集衆工,編刺珠繡為禦衣,既成而焚之,以為禳禬。”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 準 甚懼,謂有寃魂,百方禳禬,皆不能遣。”
“禳禬”是一個由“禳”和“禬”組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祭祀和宗教術語,現較為生僻。以下是分釋:
禳(ráng)
指通過祭祀、法術等儀式消除災禍或疾病的行為,常見于道教和民間信仰。如《周禮》中提到的“禳祀”即為消災之祭。
禬(guì)
原指古代聚合財物以祈福或消災的祭祀,後引申為消除疾病災禍的儀式。《說文解字》釋為“會福祭也”,《周禮·天官》中記載“禬禮”用于應對疫病。
組合含義
“禳禬”可能指綜合禳災與禬祭的複合儀式,旨在通過祭祀、祈福等手段祛除災禍、疾病或厄運。但因該詞罕見,具體用法需結合古籍上下文判斷。
建議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文獻出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無,可參考《周禮》《說文解字》等典籍中關于“禳”“禬”的獨立解釋。
《禳禬》(ráng guǐ)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祈福、祭祀的意思。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禳”是指通過祭祀或者其他儀式來祈求神靈降福或化解災禍,而“禬”是指祭祀的儀式和神靈。
《禳禬》的第一個字部首是“礻”(shì), 表示與宗教儀式或祭祀有關。第二個字部首是“巳”(sì), 用于表示某個具體的祭祀或儀式。整個字共有16個筆畫。
《禳禬》最初出現在《易經》中,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禳禬”。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禳禬》的古代寫法如下:
禳:禾 + 人 + 矢
禬:礻 + 五 + 谷
以下是《禳禬》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用法:
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禳禬儀式,希望能夠化解災難。
組詞:禳祈、禬祭、禳除
近義詞:祭祀、祈禱、禱告
反義詞:追祭、慶祝、紀念
【别人正在浏覽】